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圓而行欲方。 ——《淮南子》
新沂,地處蘇北一隅,是一座有著五千年花廳文化歷史的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在該市區西側的省級經濟開發區內,這個企業隨著新沂市一起興起,由最初的家庭作坊 式工廠發展為頗具規模和競爭實力的民營企業。這個新興企業每年都要登上一個新臺階,讓我們實實在在地體會到:創業者要想在瞬息萬變的商海大潮中占有一席之 地,就必須要有高遠的志向,洞察世界的細微之心,靈活的思維和變通的智慧,在不斷強化自己的競爭優勢同時,不斷強化自己的競爭實力。它就是坐落在新沂市經 濟技術開發區新港路上,占地2.4萬平方米的張氏磨具發展有限公司,企業的創業者就是年輕的董事長張剛。
篇一:小馬乍行嫌道窄 雛鷹展翅恨天低
一個人如果胸無大志,既使再有壯麗的舉動也稱不上是偉人。 ——拉羅什夫科
說起張總,就應該說起他1995年開始接手新沂市磨具廠。新沂磨具廠成立于1972年,占地只有一畝半一條生產線,二十多人的鎮辦小型加工廠,生產基本上處于吃不飽也餓不著的狀態。進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大潮的猛烈沖擊,一些經不起市場考驗的企業紛紛倒閉轉產。當年僅25歲的張剛從父親手中接下磨具廠,此時工廠在他父親的精心管理和經營中逐漸步入正軌。張剛在廠里工作了七、八年,多年的耳濡目染有了一定的經驗,對行業的整體現狀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喜歡記住一些事情,雖然人生需要記憶的東西太多,有時會成為背負。但是,遺忘有時也是不能原諒的行為,我會保留那些記憶。我可以從那里發現自己的錯誤,適時地調整自己。比如1995年, 那是我初從父親手中接下這個廠的第一年。”張剛不是那種只想停留在長輩業績中吃老本的人,有自己的遠大志向、理想和目標。他想發展,想創造屬于自己的品 牌,知道要想實現這一切就必須進行改革和創新。在這個不進則退,落后就會被淘汰的社會,只有不停發展才能永立潮頭。他憑借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和他 對行業的理解,經過對市場信息的整合,很快為自己列出了明確的發展思路,那就是放棄以前的單一生產,綜合利用工廠的原始資本,自主研發,創造自己的品牌, 走一條全新的自主之路。
然而就在張剛準備大干一番的時候,1999年父親突然因病去世,所有的重擔完全落到他還并不夠成熟的肩膀上。“對我來說,父親的離去是我一生無法償還的傷痛!”
篇二: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個障礙,就是一個新的已知條件,任何障礙都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只要有意愿,任何一個障礙都能成為一個跳板,一個反跳的機會。 ——杜伽爾
這場變故對張剛來說,既是一次殘酷的磨難,也是一個全新的起點。就在此時政府開始對企業進行改制,因城市發展的需要企業被指令從原址遷出,改制帶來的負擔和 金融風險對于一個正處于發展中的小廠來說困難可想而知,面對困難張剛深知任何事業都沒有一帆風順的,只有戰勝困難才會有未來可言。也許正是應了“當上帝關 上一扇門的時候,必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戶。”就在企業遷往開發區時,張總無意中得到一條消息,南方某省的砂布廠有套從國外進口的設備因種種原因而閑置。那 套設備當時是國內僅有的三套進口生產線之一,對產品改進和企業整體提升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這對于改制后的張剛來說無疑是一個福音。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他強忍著失去父親的疼痛和遷廠的艱辛,四下籌措資金,以相對低廉的價格把這套很多人認為難以啟用的設備買了下來。他和員工們以堅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鉆研 精神,吃、喝、住在車間,經過七個月的艱辛努力,終于使這套機器一次性調試成功。精誠所致,金石為開!正是由于正確的抉擇和努力的良性效應所致,公司慢慢 發展起來,成了現在占地2.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達1.6萬余平方米的規模。員工也由最初的20余人增加到120余人,總資產達4000余萬元。
“無論民營國營,其潛在的發展危機大多源于片面追求規模擴張,忽視內部管理,企業的高瞻遠矚,管理部門的穩扎穩打此時顯得尤為迫切。‘科技興企,做強做精,不 求盲目做大,注重高科技產品,厚積薄發,讓企業具有競爭力。’是我們的創業理念。”這是張總歷經十余年所悟,樹立了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導入了先進的經營 模式,確立了明晰的管理機制,建立了完善的售后服務,構筑了決策科學化、工作標準化、服務規范化的現代企業管理和運行機制。張氏磨具得以在當今市場占有一 席之地。
“做企業難,做不停發展的企業更難,做立于不敗之地的企業難上加難。”這個觀點適用于所有企業。在張氏企業,我們不難感受到他們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感,雖然公司有生產全樹砂布近20年歷史,在國內涂附磨具行業中屬于起步較早,規模較大,且曾是國內具有進口自動化生產線和全套轉換線的三家專業廠之一。但在成功面前,沒有誰敢沾沾自喜,他們總是以如履薄冰的態度來經營管理,以敏銳的目光洞察市場,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搶占先機。
“在市場變化急遽的競爭中,信譽與創新是戰無不勝的至理名言。”錯位經營,做高端產品,走高精細化道路。公司成立了以創新為主的磨具研究開發中心和新產品質量 檢測中心,聘用了韓國專家及上海、鄭州等地的工程技術人員。“敢于開拓和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已成為張氏磨具用人的重要標準。正是這種創新 的氛圍,產品種類不斷擴大。如硬布基、柔軟布基、紙基,其中布基又分為聚酯布、混紡布、全棉布,并分為重型、中型、輕型等;柔軟砂布有砂帶布和手撕布,紙 基則有E、F型等多種。并有氧化鋁、黑碳化硅和鋯剛玉三種磨料供選。2004年,公司又投入近千萬元,新上了布基生產線和粘結劑生產線,使公司在國際、國內的激烈競爭中,站穩了腳跟。2003年公司通過IS0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同年公司被省科技廳評為省高新技術企業。如今,張氏磨具已經成為涂附磨具協會常務理事單位,公司生產的全樹脂砂布、納米二氧化硅改性樹脂砂布、高強度聚脂砂布、軟木精磨砂布五個產品評為江蘇省高新技術新產品,2008年全樹脂砂布評為徐州市名牌產品,獲得了9項發明專利。2007年弓弩牌商標評為徐州市知名商標,2008年評為江蘇省著名商標、省民營科技企業、徐州市優秀民營企業、A級重合同守信用企業,資信等級為AAA級的信用企業、、新沂市十佳創新企業。十余年的奮斗和不懈努力,張氏磨具終于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廠成長為大家刮目相看的知名企業!
篇三: 弄潮兒向濤頭立 手把紅旗旗不濕
一個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沒有片刻的安寧,也就不會感到生命的恬靜和光榮。——肖伯納
張剛身材適中,有南方人的精明能干,清秀而內斂的面龐,一雙透露睿智的明亮的眼睛。或許是他天生就與經營有緣,也許是他的出生受到家庭環境的薰染。
“機遇很重要,但企業管理更重要。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在企業管理中人才是第一資本,合理使用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公司 管理中,張總徹底摒棄了“家族式”企業管理模式,敞開大門廣納人才。“以人為本,善待員工。”這是張氏磨具發展有限公司發展如此迅速的法寶。企業大專以上 學歷人員占職工總數的30.4%。從事高新技術研發的占職工總數的22%。對于人才的吸納和穩定,張總一直這樣堅持著:
一、合理安排,適才而用,是員工積極工作和績效顯著的最佳方法。把自己的事業與公司發展連為一體,是每個員工都快樂而為的事情。
二、創造輕松環境,給予發展空間。一個輕松的環境和可以發展的空間,能讓大家心情舒暢地投入工作,提高大家的積極性和進取心。
三、適以表彰,平等待遇。從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到普通員工,只要有真本事,對公司有貢獻,平等、優越的物質待遇是員工安心工作的動力。
在一個企業中,“追求工作的高效,在輕松與樂趣中發揮特長。”更為快樂!一條人性化的規定,不僅提高了員工的工作質量,還培植出了公司誠信、務實、和諧、創新的精神氛圍,為公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習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這不僅僅是對專業技術知識,更是對個人素質的提升。一個企業的成長與壯大,員工素質的高低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結。‘以人為本,誠信服務’,沒有高素質的員工,公司的這一經營理念就無法得到落實與完善!”
篇四: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云帆濟滄海
只靠信念雖然可以做出奇跡,但這只是表面。意志,不錯,意志越堅強,工作越能完成。 ——杜伽爾
“我的目標是做可持續發展的百年企業。”張剛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直到2004年 張剛才從生產第一線上退下來,對于這個曾身兼員工、技術骨干、銷售、老板職務于一身的人,我們除了敬佩還能說些什么呢!一個志存高遠、追求卓越的人,會把 一切應盡的義務視為自己的天職,把不斷地學習當成生活的根本。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成就自己的人生價值,就需要不斷完善自我,增長見識,使視野更開闊,思維 更敏捷,養成良好的習慣,懂得生活的磨礪和對社會的饋贈,使自己既寬容又堅忍不拔,加強修養,提升自身形象。
2008下半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整個市場受到了沖擊。面對這種大趨勢制定了八大措施,以不屈的意志和團隊一起,奔波在國內與國際的市場中,他懂得生活中沒有一 條出路是容易的。憑著他堅強的意志和團隊的不屈努力,在整個市場都不景氣的狀況下不僅沒有造成損失,反而稍有上升,產品出口達26個國家。
飲水思源,發展起來的張剛始終沒有忘記是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成就了他的事業,沒有忘記自己的社會責任。回報社會也就成了他不泯的愿望。每年向國家繳納位于全市第27位的稅金,投入數萬元的資金用于各項公益慈善事業,為下崗職工和待業人員提供就業機會,向貧困職工捐款,救助失學兒童,捐助貧困大學生。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他個人捐出了一萬元現金,還發動商會捐助了十余萬元,得到了社會重視和嘉許:2002年、2007年他兩次當選為新沂市政協常委;2007年當選為徐州市人大代表,并獲得“江蘇省企業高級職業經理人資格”;2008年榮獲第七屆“新沂市十大杰出青年”稱號并獲得江蘇省首屆民間優秀發明人二等獎。
這就是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一群銳意進取且意志堅強的團隊,誠如張剛所說,“我們的責任還很重,路還很長,不能有半點松懈,還需努力拼搏、開拓、創 新,一如既往……”看著他充滿自信的眼神。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像這樣一位心存高遠志,勇向濤頭立的企業家,一定會迎來更加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