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我有幸重返鄭州——我曾經工作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第二故鄉,所見所聞,令人感慨良多。
第一站——三磨所
驅車來到我曾經工作26年的三磨所,在鄭州市開發區中的梧桐路121號,一座宏偉的五層大樓矗立在路邊,在大門中間橫臥一塊大理石上鐫刻著“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這正是我生活和工作過的單位。在大樓正門右邊樹立一顆閃閃發光的碩大金剛石晶體模型,特別顯眼,站在新大樓前寬闊的廣場上,不由的令我浮想聯翩。磨料所的老址是華山路121號,現在新所仍選用121號,這不僅體現了新所將繼承老所的光榮傳統的意愿,更深的含義在于,中國第一顆人造金剛石的首創者是三磨所,而當時研制第一顆人造金剛石的課題編號正是“121”,所以“121”和第一顆人造金剛石是永遠連結在一起的,也是我們三磨人值得自豪的歷史榮譽!
邱副所長一見面仍叫我高主任,因為我是她當年的室主任,我叫她小邱,這意味著我們倆仍舊保持著二十多年前難忘的深情舊誼。她陪同我參觀了試驗室、產品生產、 設備加工等主要車間,在闊廣明亮的大廠房內,到處是一片忙碌景象,一個四、五百人的研究所的試驗車間,一年能創造上億產值,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這是研 究所進入市場后取得豐碩成果。三磨所除了完成科研生產任務外,還承擔了大量的行業工作:磨料磨具行業國家檢測中心擔負著全行業材料檢測、產品質量檢測、專 職檢驗人員的培訓和發證、生產許可證檢查和國家委托的專項檢查、專用議器設備的定期的計量檢查等,還要統一管理行業標準化工作,設有專門的組織機構和專職 人員為全行業制訂和修訂各個產品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以及標準的貫徹執行等,所以三磨所在行業中仍有著很高的威望。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隨著國家管理體制的改革,三磨所進入市場,靠自身的優勢謀求發展,計劃經濟時代由國家規定的行業服務工作慢慢淡出,如以前的行業統 一規劃、情報資料服務、培訓教學等已徑完全消失了,專業方向也由過去的“三磨”變成了現在的“一磨”,甚至連“一磨”也不是很全了,所以行業對三磨所很多 方面的工作深感失望!但是我想轉變一種思維方法,上述行業工作是否能從以前的無償服務改變成有償服務呢?這樣不是也可以創造效益?舉例來說:
—— 行業規劃:現在正在編制國家十二五規劃,如果由三磨所牽頭來編制一個全國磨料磨具包括超硬在內的發展規劃,這個任務并非難事,只要組織所里和行業的一些對 行業比較熟悉的老同志,成立一個臨時班子,承擔這個臨時任務,規劃以行業的名譽,統一由三磨所申報,這樣做規劃容易獲得批準,立項的成功率也會比較高。獲 批的項目,由各個企業去承擔,所里作為規口管理單位,在項目的總費用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費,這樣做既合理又合法,也對雙方都有利。
—— 情報資料:三磨所本身有很多的情報資料資源,完全可以再利用起來,以前有不少情報人員,語種較多,把他們請回來,做點文字工作,培養一些新人,這完全是力 所能及的。情報完全可以有償服務,目前行業中無論大小企業,都沒有情報資料人員,不少技術人員不知道到那里去找磨料磨具專業方面國內外資料,所以三磨所如 能把磨料磨具專業情報工作搞起來,一定深受歡迎,所里也有很好的收益。
—— 培訓教學:三磨所搞專業培訓有許多優勢條件,一是三磨所行業威望高;二是專業齊全,有磨料、磨具、磨削、專業生產檢測設備、理化檢驗、許可證培訓等各種專 業的專家;三是培訓教師水平高、經驗豐富,專業齊全;四是針對性強、適合不同層次的培訓;五是有現場教學培訓的條件。總之三磨所的教學培訓,一為行業提高 了各類員工的技術文化水平,是行業發展的一項最基礎的工作;又為三磨所樹立了很好形象;還可以為三磨所獲得一定的收益。
第二站 ——涂協
一進入涂協辦公室,新老朋友們都熱鬧開了,都說我身體健康精神好,真的深受鼓舞!一番寒喧之后,與王明遠秘書長和老朋友李硯咸等自然地談到協會的工作上,沒有主題,漫無邊際,想到那里就聊到那里,談一點感受吧!
從第一屆協會成立起,我一直參加協會工作,直到前兩屆把我顧問一職辭了。本屆理事會換屆后要我出來做點工作,重操舊業,我既樂意又很高興!必竟我對這個行業懷有深厚的感情。
這屆理事會成立才一年多,卻做了不少對行業有重大影響的大事:一是制訂了“十二五”涂附磨具行業發展規劃,確定了行業“十二五”期間的發展目標。二是組建了 行業專家委員會,其中有應用、生產和企業、高校、科研等從事本專業二十年以上的具有高級以上職稱的各方專家,他們將會有效地提高這屆協會工作的質量。三是 本屆協會對涂附磨具市場治理、市場規范化、產品質量的標準化等方面,發動全行業職工獻計獻策,把行業的發展規范到有序競爭的道路上。四是本屆協會的會刊 《中國涂附磨具》雜志改版以后,無論是版面設計、刊物裝禎,還是文章內容、水平質量上,都領先于同類刊物。
專家委員會的成立本身是好事,但真正要做到對行業有用就不是容易的,一定要做實事,不要徒有虛名。
培養高素質人才是涂附磨具行業的當務之急,建議協會建立員工培訓平臺,協助企業盡快提高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工人的業務素質。
涂附磨具行業的中小企業多,協會應該加緊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在協會目前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建議在各企業試驗、研究、開發機構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幾個全國性的為行業服務的產品開發、原材料和產品檢測服務平臺來。
組織專家巡視企業,目的是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等多方面提出具有高水平的建議,召開部門人員座談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現場考察等,時間以3-5天為宜。
第三站 《中國研磨網》
《中國研磨網》及《中國研磨》雜志是我國磨料磨具行業較早的民辦網站和雜志,就是這批全外行的毛頭小字輩,即使他們的第一把手陳斌也只是30歲的年青人,卻辦起了現在在行業有一定影響的磨料磨具專業網站和專業雜志,真讓我們這些老者們贊嘆不已!他們這幾年為我國磨料蘑具行業做了許多其他同業網站和雜志沒有做過的事。
在陳總的辦公室里稍事寒喧之后,便談到不少工作上的事,他饒有興趣地給我介紹他們網站新建立的一個購物平臺。他馬上把我拉到他的電腦屏幕前,一面操作電腦, 一面給我演示:如果客戶需要采購什么樣的磨料磨具產品,只要輕輕點擊一下鼠標,你需要的產品就一覽無余地顯示在電腦屏幕上,品種、規格、數量隨你選擇,所 有產品都是明碼標價。如果你需要貨比三家,你也可以很方便地點擊到其他廠家同類型的產品進行比較。網上購物成交后,由專門的快遞公司把物品送到你指定的地 方,經收貨人驗收無誤后,由購貨單位通過第三方的支付平臺,給出貨單位付款,就這樣非常輕松地完成了一個采購的全過程。我盡管對這些現代的交易方式還需要 一些時間才能吃透,但這樣一個簡單而快速的購物平臺,我看是應該好好推廣應用的,這是因為:一是大量節省了采購和銷售成本,可以把產品價格降下來;二是扔 掉了產品銷售的中間環節,產銷直接見面,堵絕了中間商洗黑錢的漏洞;三是產品明碼標價,貨比三家,避免了暗箱操作,同行可以互相監督,平等競爭;四是通過 第三方支付平臺,安全可靠。
《中國研磨網》近年來在上海的國際五金展上每屆都舉辦“切磨拋應用技術論壇”,至今已經舉辦過三屆了,每次都由生產企業的技術專家,從多個方面介紹各種磨料磨具的應用知識,這對磨料磨具行業提高產品應用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第四站 企業
這次在鄭州,應邀訪問了幾家企業:
—— “二砂”。在涂協陳副秘書長的陪同下,三磨所前總工程師、八十多歲高齡的當年的老領導錢維圭教授興致勃勃地和我參觀了白鴿磨料磨具有限公司,我們還習慣地 稱她為“二砂”,由于二砂太大了,加上我倆年事已高,二、三小時的參觀,只看了幾個車間。我已經十幾年沒有進來過了,今天一路走來,感到二砂老了!想當年 二砂是赫赫有名的龍頭老大,無論是工廠規模、生產裝備、產品品種、產品質量、人才水平、市場影響力,都是“最”字頭的。就拿涂附磨具來說,上世紀五十年代 就引進了德國的干磨砂布和水砂紙兩條生產線,懸掛式干燥從此擴散到了國內同行;八十年代初,二砂又冒著巨大風險,國內第一家從德國引進了寬砂帶生產線,這 是一條包括原布處理、大卷制造和轉換的最完整、功能最齊全的生產線,開創了我國生產高檔涂附磨具的先河。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我曾經參與試制過的第一條4660*1420mm多 接頭寬砂帶就誕生在這里,總之“白鴿“這個品牌己譽滿神洲、譽滿全球,甚至于一些專業研究所、專業設計院,大專院校、經營公司、行業組織等也因二砂的存在 而設在鄭州,這足以證明二砂的影響力之大,不愧為行業的龍頭!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受到體制、機制的限制和同行的激烈競爭,二砂 逐漸衰落下來,現在他們正在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發揮名牌企業的優勢,重振當年雄風!
—— 鄭州光大印染廠。這個專做原布處理的小企業成立才五、六年的時間,可發展非常快,原來的一條生產線,產品已經是供不應求了,現在已在擴建新的廠房,購制新 的設備,正逢我去參觀,廠長收集了好多印染機械廠的各種圖紙資料,讓我選擇。我認為國內能有幾家專業化原布處理廠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行業發展需要,因為國 內有不少中、小企業不可能都有自己的原布處理生產線,同時由于一些要求比較高的、數量又不多的處理布對設備要求較高,都由大卷制造廠自己生產是劃不來的。 因此我不止一次地建議能有設備比較好,規格比較高的專業原布處理廠誕生,它應該是有出路的。
幾天的鄭州之旅,觀感很多,但不一定全面,供行業各位同仁參考。
2010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