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陽春三月,記者到莒南縣采訪,處處感受到“轉”出來的新氣象,“調”出來的新效益:花生加工、磨料磨具、石雕石刻、條柳編等傳統產業老樹開新花,冶金有色、機械制造、精細化工、生物醫藥、食品...
陽春三月,記者到莒南縣采訪,處處感受到“轉”出來的新氣象,“調”出來的新效益:花生加工、磨料磨具、石雕石刻、條柳編等傳統產業老樹開新花,冶金有色、機械制造、精細化工、生物醫藥、食品加工等主導產業風光無限,新能源、新材料、臨港物流等新興產業朝氣蓬勃,園區建設熱火朝天,一條條高端產業流水線忙碌運轉……
隨著國務院批準沂蒙革命老區參照執行中部地區政策,莒南被列入其中的18個縣(市、區)之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莒南被列入全省28個海洋產業聯動發展重點示范基地之一,沂蒙革命老區莒南縣秉承老區之紅,坐擁近海之藍,保有生態之綠。紅、藍、綠構成了莒南縣域經濟發展的最鮮明的特色、最大的優勢。近年來,莒南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牢牢抓住“轉方式、調結構”這一主線,憑紅而立,向藍而生,因綠而興,承接輻射,聯動發展,唱響了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主旋律。去年,莒南縣完成生產總值 184.88 億 元,增長12.4%;完成進出口總額6.64億美元,增長52.9%;實現地方財政收入5.71億元,增長33%。
特色傳統產業老樹開新花
特色傳統產業的提升,是結構調整優化的關鍵。該縣深入開展了“工業優化提升年”活動,大力實施“雙10”擴張計劃,做大做強冶金有色、機械制造、精細化工、生物醫藥、食品加工五大主導產業,改造提升花生加工、草柳編、石雕石刻、磨料磨具等傳統產業,以增強產業競爭力為核心,以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為目標,通過加大技改投入、延長產業鏈條、加強循環利用、提高科技含量、打造知名品牌,使傳統產業經濟增長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向低消耗、高質量的創新驅動型轉變,進一步提升了產業集群的發展水平。對傳統的磨料磨具產業大力實施“兩改一提高”技術改造工程,關閉淘汰了380多條落后生產線,有50多家企業開工建設了大型隧道窯,增強了產業競爭力。其中,山東新亞新磨料磨具有限公司建成了亞洲同行業最大的一條隧道窯生產線,年生產能力達1萬噸。升級改造后,全縣磨料磨具產量翻一番,達到年產量15萬噸,占全國市場份額的72%,出口量占全國的43%。
到去年年底,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281.14億元、增加值62.2億元、利稅 17.27 億元、利潤11.81億元,分別增長50.8%、16.3%、54.9%和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