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行業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時至今日,全國鋼貿企業的數量已不下20萬之眾。
在國內最大的鋼貿企業集散地上海,就齊聚了不下于12000家的鋼貿企業。然而,這樣一支數量龐大的鋼貿大軍,正在遭遇有史以來最嚴酷的“滑鐵盧”,其慘狀遠遠超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給行業帶來的傷害。不少鋼貿經理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在這輪洗牌中,將會有一半的企業折戟沉沙。”
“但危機是挑戰,更是機遇?!薄霸谶@樣嚴峻的市場形勢下,能否戰勝危機,走出困境,完全取決于我們自身的工作。”王義芳認為,我國鋼鐵工業要想在這場考驗中贏得主動、站穩腳跟,必須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盡快實施產業轉型升級。
一是政策效應何時產生共振,今年以來,政策面始終處于審慎的態度,大部分采用預調微調的措施,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市場對緊縮的預期,在這樣的局面下,只有采用降息等金融調控工具向市場發出明確的信號才能改變目前相對悲觀的預期,從目前的政治和經濟層面判斷,最晚于第二季度末第三季度初,降息等信號必將發出。
二是鋼廠何時再限產,從去年年底到第一季度末的鋼廠限產保價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部分大鋼廠由于限產喪失部分市場份額,所以在鋼價上行后,就采用以量換價的市場操作,大量向市場集中投放資源,直接導致鋼價滯脹。從去年年末到現在,雖然原料成本有所下降,但是油價高企,人工成本大幅上漲,鋼廠的綜合生產成本基本比去年要上升20%左右,而且無法向下游傳遞。所以鋼廠對鋼價止跌的期望最大,一旦價格再次下行,打破鋼廠的心理價位后,集體限產保價的局面將再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