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數據顯示,7月份我國進出口增長2.7%,增速有所回落。其中出口增長僅為1%,進口增長4.7%,貿易順差收窄。
專家認為,7月份外貿數據也在意料之中。從當前外貿形勢來看,后期增長動力仍顯不足,不少外貿企業可能選擇開辟新興市場或者“出口轉內銷”的策略應對外部需求不振。此外,雖然外貿形勢不佳,但貿易結構正在發生悄然改變,外貿承壓前行中仍存“亮點”。
進出口增幅降至2.7%貿易順差收窄
海關總署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7月,我國進出口總值21683.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1%。其中,出口11312.4億美元,增長7.8%;進口10371.3億美元,增長6.4%;貿易順差941.1億美元。
7月份當月的增幅較上半年有所回落。數據顯示,7月我國進出口總值為3287.3億美元,增長2.7%。其中,出口1769.4億美元,增長1%;進口1517.9億美元,增長4.7%;貿易順差251.5億美元,收窄16.8%。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朱超認為,從國內外經濟基本面來看,7月份的外貿數據也在意料之中。從結構上來看,進出口的增速都在收窄,但出口收縮的速度更快,進口雖然由于原材料等價格下跌增速也有所放緩,但總體上還比較剛性,這也是導致貿易順差收窄的原因。
朱超認為,貿易順差收窄在后期可能會影響到人民幣幣值,外匯占款收縮可能會使資金面的緊張狀況加劇,更重要的是可能會形成不好的預期,一些投資者會更愿意保有美元。
貿易結構悄然改變外貿承壓但仍存“亮點”
值得注意的是,從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來看,我國貿易結構中市場以及產品結構都在悄然發生改變。
市場方面,隨著美國經濟體出現復蘇的跡象,傳統的貿易市場出現了區域性的回暖。但包括“金磚四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的表現更為搶眼。
海關數據顯示,在我與主要貿易伙伴雙邊貿易中,1~7月,中歐雙邊貿易下降0.9%;中美雙邊貿易增長10.5%。此外,我與東盟雙邊貿易總值增長9%,與俄羅斯和巴西雙邊貿易總值分別增長17.7%和10.3%。
產品結構上,1~~7月機電產品出口增長9.1%,而傳統制造業包括服裝、紡織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出現下降。另有數據顯示,1~7月,處于產業鏈較低端的加工貿易增速3.1%,也低于一般貿易進出口7.7%的增速。由此可見,外貿產品結構也在發生轉型。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務研究中心主任王健認為,經濟規律決定了市場如果在一處走不通,會選擇另外的道路。產品結構上的變化,也意味著銷售渠道市場的變化。
記者日前在“世界工廠”廣東東莞調研時了解到,經濟下行也“倒逼”貿易結構轉型,雖然其中不可避免地會有轉型期的“陣痛”。在有“家具名鎮”和“鞋業之都”之稱的東莞市厚街鎮,雖然傳統的優勢行業家具和制鞋都面臨較大壓力,但經歷轉型后的新興產業正在釋放活力。僅一家生產手機顯示產品的三星視界有限公司上半年出口就實現306%的增長,帶動整個厚街鎮1-6月份外貿增長67.1%。
探尋外貿后期增長支撐
市場認為,雖然7月份外貿數據在預期之中,但后期增長動力不足。廣東金融學院院長陸磊認為,由于我國貿易結構中加工貿易占據較大比例,因此進出口數據中主要看進口,如果進口沒有突破,也意味著未來出口也不理想。
在支撐外貿增長的內部因素上,王健認為,國內制造業還沒有完全走出“低端”,在管理以及盈利能力上都需要尋求突破,這也導致在全球經濟下行、貿易摩擦增多時,這些低端制造業的競爭力更為減弱。從生產要素上來說,勞動力的紅利越來越弱,加之匯率等因素,使得企業的生產和交易成本越來越高。
那么,外貿如何走出“陷阱”?專家認為,除了要提高技術和管理能力外,企業在市場的選擇上也要再做考慮。
“美國的市場已經從最苦難的時候走過來了。但歐洲還沒有走完。”中信銀行廣州分行國際業務部經理白少凌認為,中國的外貿確實在發生深層次的變化,作為外貿企業,不可能修好一條渠道就吃一輩子,可以考慮開發新邊疆。
另有一些外貿企業選擇“出口轉內銷”策略,對此,王健認為,由于國外需求不振,“出口轉內銷”是一種趨勢。阿里巴巴就在為外貿企業搭建銷往國內的平臺。但打開國內市場還需要一段時間,除了物流成本、銷售渠道成本較高之外,國內市場的地區格局也會影響到內銷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