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的祥林嫂說:“我單知道下雪的時候野獸在山坳里沒有食吃,會到村里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筆者過去只知道市場不好時金融行業有跳樓的,卻不知道光伏行業也有。有消息說,8月3日,一浙江光伏企業老板自殺身亡。殘酷的現實不知會否再發生,光伏行業掙“快錢”的時代肯定是結束了。
賽維2005年進入光伏產業,2007年在美國上市,一夜之間彭曉峰成為中國新能源產業的“首富”。那個時期,在幾多光伏發電補貼政策扶持之下,新經濟+資本市場,快速成就了一批舉世著名的中國光伏企業家,一時間,光伏行業也被稱為“印鈔機”??膳碌氖?,部分光伏企業家真的把它當成永遠的“印鈔機”,進入到最終連自己都無法控制的擴容軌道之中。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好像也是一夜之間的事,個別著名光伏企業已被推到死亡的邊緣。前不久,一家著名PE公司的老總問筆者:尚德與賽維誰會先死?當時筆者還有猶豫:“賽維”的情況毋庸贅言,尚德還沒那么嚴重吧。時不過一周,尚德因反擔保被騙一事,連續三日股價跌幅超過10%,最低跌至0.81美元,再次被置于破產的風口浪尖。經濟的發展自有經濟的規律,大廈將傾自有將傾的原因,這兩家的運行軌跡蘊含著個性也彰顯著產業的共性,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光伏企業市值從高峰時的320億美金跌到今日20多億美金,必然演繹著產業發展背后的深厚共性。共性之一就是,短期市場提供了賺“快錢”的機會,卻養成了部分光伏企業家長期賺“快錢”的思維,而這種思維一定是置他們于破產邊緣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的光伏產業不再是掙“快錢”的天堂。
其實,不單光伏產業不再是掙“快錢”的天堂,經濟發展已經進入調整周期的中國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改革開放以來,過去經濟發展的停滯,甚至倒退帶來的是報復性的增長過程。一夜之間,做股票的暴富了,買房子的發財了,年輕人說未來的事業是“上市”,企業塑造成功人士形象的廣告也不忘了說要“上市”。不斷出現的新經濟形式提供的可能,和社會不斷崇尚掙“快錢”宣傳的同時,整個民族都患上了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饑渴癥和不平衡心理,貽害著我們的產業,貽害著我們的國家。
從光伏產業到國民觀念到了應當改變的時候。如果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軌跡還不足以說明問題的話,2008年的美國次債危機,今日的歐債危機,盲目追求資本放大效應的惡果足以使我們的民族警覺。近日,筆者讀到一篇深入分析德國經濟的文章,討論在歐債危機影響下唯有德國經濟一枝獨秀,甚至可以號令歐洲的原因:“經濟危機與其說摧毀了德國經濟,還不如說它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經濟危機在殘酷打擊盎格魯-撒克遜增長模式(以金融和地產泡沫為基礎)的同時,成就了德國增長模式(重視合作、長遠投資和依靠制造業)……最大短期利潤不是他們的追求,他們的目標是確保把公司交給下一代后,公司前進的方向不發生變化。”
在光伏產業,掙“快錢”的時代結束了。在其他產業,隨著新經濟的不斷涌動,掙“快錢”的機會還會再現,不希望在那個“機會”之后再聽祥林嫂講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