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的工業陶瓷產業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初。在國際金融危機蔓延、資源枯竭、市場競爭等重重危機之下,作為傳統產業的湘東工業陶瓷如何實現轉型升級?近日,走進湘東,記者感受到...
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的工業陶瓷產業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初。在國際金融危機蔓延、資源枯竭、市場競爭等重重危機之下,作為傳統產業的湘東工業陶瓷如何實現轉型升級? 近日,走進湘東,記者感受到這里熱火朝天的創業氣氛,發現一個“科技型、規模型、外向型、生態型”的新型工業陶瓷產業正以集群方式快速發展。
湘東工業陶瓷歷史上有過輝煌。1971年,湘東下埠鎮橫溪村農民張開國用籌措來的300元錢,建起了一座土窯爐,并用當地瓷泥燒制出湘東工業陶瓷第一代產品——拉西環,年銷售收入達到6萬元。很快,“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手工業陶瓷企業在湘東遍地開花。此后,湘東工業陶瓷產業飛速發展,產品一度占據全國70%以上的市場份額。同時,一批企業成為行業的先行者,營銷人才超過3000人。
然而,到了1995年,湘東工業陶瓷開始暴露出分散經營、重復建設、低質同構、無序競爭等弊端。經過短暫繁榮后,老工礦區湘東也面臨著能源資源緊張、環境壓力增大、可用財力不足等嚴峻考驗,一個產業基礎雄厚、體系完備的傳統支柱產業經歷著轉型過渡期的艱難和陣痛。
形勢的巨變堅定了湘東區政府“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2007年,湘東區政府明確提出“淘汰一批、提升一批、壯大一批”的產業改造方案,推動現有陶瓷生產企業加快改造提升。
隨后,湘東區組織科技、項目、財政等部門成員,全面走訪全區陶瓷企業,開展對科技項目的調研、篩選工作,最后,大刀闊斧地關停了倒焰窯生產企業124家,拆除倒焰窯398座、煙囪199根,改建隧道窯和輥道窯81條、梭式窯和推板窯143座、電窯11座。當年,湘東區淘汰落后陶瓷產能356萬噸。
在轉移和關閉一大批陶瓷企業后,湘東陶瓷產業如何找到未來更寬廣的綠色發展空間?
“這是以退為進的戰略”,湘東區政府分管工業的負責人說,作為傳統產業的工業陶瓷經過幾十年的積淀,畢竟還是有著它厚重的資源、人才優勢,調整是為了改造和提升。
2006年8月,一個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的萍鄉陶瓷產業基地在湘東區320國道開始建設。6年過去,這片原本雜草叢生的丘陵上,一座座廠房拔地而起。
朝著“科技型、規模型、外向型、生態型”的園區建設目標,湘東區累計完成投資近7億元,打造陶瓷產業轉型平臺。高標準建設的工業陶瓷國家測試中心、技術服務中心、研發中心、教育培訓中心、產品展示中心,博士創業園、高新技術陶瓷孵化園等相繼建立,讓基地企業與科技實現“零距離”接觸。
同時,為了激勵企業自主創新,湘東區政府又先后出臺了《關于推動全區工業科技創新的意見》、《關于實施人才興區戰略 構建人才高地的意見》等加快科技創新政策,每年還撥出500萬元科技創新專項資金,重獎科技創新企業和科技創新人才。
在政府帶動下,湘東陶瓷企業紛紛投身到校企對接、創新提升上來,他們建立了自己的研發團隊和實驗室,與83所科研院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與26家院校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聘請了51名專家、教授為企業科研顧問,有12所科研院校在企業內部建立教學實踐基地,企業累計投入科研平臺建設超過3億元。
產學研緊密結合極大推動了湘東陶瓷產業的科技創新。東橋瓷廠成功開發出羥基鐵包覆過濾材料,產品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科興特種陶瓷有限公司研發的高溫材料、高孔密度蜂窩陶瓷等產品取得重大突破,填補多項國內國際空白;龍發實業股份公司從當初的作坊企業成為了湘東工業創新的領頭羊,自主研發出11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的產品……
短短幾年,湘東陶瓷企業共取得國家專利125項,獲得國家級品牌8個,省級品牌16個,產品質量認定137項。有機廢水碳氮硫同步脫除、化工園區工業廢水處理、羥基鐵包覆濾料污水處理劑等新技術、新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如今的湘東工業陶瓷正朝著掌握行業“話語權”的目標大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