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留給中國光伏企業抗爭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此前歐盟曾宣布,歐盟自6月6日起對產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及關鍵器件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如果中歐雙方未能在8月6日前達成解
留給中國光伏企業抗爭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此前歐盟曾宣布,歐盟自6月6日起對產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及關鍵器件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如果中歐雙方未能在8月6日前達成解決方案,屆時反傾銷稅率將會升至47.6%。
目前僅剩半月,雙方的談判尚無實質性進展。不過商務部在7月18日發布公告,決定自24日起對來自美國和韓國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采取臨時反傾銷措施,但在這份名單里暫時沒有歐盟,業界認為這是在向歐盟“敲山震虎”,留出談判空間與砝碼。
目前,歐盟提出了中國光伏產品最低0.57歐元/瓦的價格底線,這被認為是本次談判歐盟委員會最后的讓步,不過這個方案仍遭到了大多數中國企業的反對。超過220億歐元涉案值、被譽為中歐貿易史上最大爭端的光伏“雙反”案,迎來了雙方暗戰的最后時刻。
敲山震虎
“終于可以暫時睡個好覺了。”一位大型多晶硅企業高管在聽到商務部決定對韓國和美國多晶硅企業實行“雙反”的消息后表示。
上述高管表示,2012年我國多晶硅有60%依賴進口,其中國產6.3萬噸,而進口則在8.2萬噸。由于外資普遍采取低價傾銷策略,一度導致我國本土企業90%都處于倒閉或停產狀態。
“政府再不采取應對措施,我國整個多晶硅行業將在外資的傾銷下全軍覆滅。”上述高管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據記者了解,我國對美國、韓國和歐盟的多晶硅“雙反”調查均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此前,美國曾對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開征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現在商務部的初裁認定,自美國進口多晶硅的傾銷幅度為53.3%至57%,自韓國進口的傾銷幅度為2.4%至48.7%。
耐人尋味的是,光伏業上下游對于“雙反”的態度并不一致。
此前,光伏行業上游的多晶硅企業要求對韓國、美國和歐盟“雙反”時,曾遭到下游的尚德電力、阿特斯陽光電力、天合光能等多家一線大廠反對。其理由是,此舉將導致多晶硅價格上漲,影響下游企業利益。
不過,多晶硅企業反駁下游企業眼光不夠長遠。一位曾多次和商務部溝通的多晶硅企業代表對記者表示,上世紀90年代初,歐美國家曾對中國進行過一次多晶硅低價傾銷,結果中國多晶硅產業全軍潰退,最后只剩下一家以國家財政支持的峨眉半導體研究所。“擊垮本土企業之后,外資便開始屢屢提價,我們現在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
歐盟籌碼
不過,與對韓國和美國的多晶硅“雙反”相比,我國對歐盟的態度則猶疑頗多。
一位光伏行業協會的人士表示,目前相關部門欲將多晶硅“雙反”作為一個籌碼,以此來牽制歐盟對華光伏產品的“雙反”進程。此外,德國瓦克公司等歐盟多晶硅企業的來華游說,也讓我國相關部門的態度猶豫不決。
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從歐盟進口了8.7億美元的多晶硅,而同期我國向歐盟出口的光伏產品則近200億美元。
“由此可以看出,對歐‘雙反’雖然是一個籌碼,但中國和歐盟明顯不是一個數量級的,籌碼影響力有限。”上述人士表示。
而江蘇一位光伏企業高管則諫言,在歐盟5月底公布了11.8%的臨時反傾銷稅之后,我國也應該公布一個臨時反傾銷稅,針鋒相對。“這樣就把皮球踢給了歐盟,也可以讓他們在決策時更加顧忌。”
7月19日,一則從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發出的函件,送到66家中國光伏企業負責人的手上,內容是此次光伏“價格承諾”談判中歐盟的價格底線是0.57歐元/瓦,這被認為是本次價格談判中歐委會最后的讓步。
不過這個方案仍遭到了大多數中國企業反對。阿特斯陽光電力董事長瞿曉樺對記者直言:“將對所有不公平的規則抗爭到底。”
兩難抉擇
目前,中國光伏企業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在8月6日后,未達成解決方案,反傾銷稅率升至47.6%;另一個是在8月6日之前,接受“0.57歐元/瓦”的限價。
“這兩條路都不好走。”尚德電力一位人士分析, 47.6%的稅率十分慘烈,目前我國在歐盟組件平均價格是0.6歐元/瓦,如果加上重稅,總價將接近0.9歐元/瓦。“而歐盟本土產的基本在0.7~0.8歐元/瓦左右,這樣一來,中國的產品將毫無競爭力。”
而限價的標準暫時看似可行,卻在長期削弱中國光伏產品的競爭力。因為該限價要求的執行時間為五年,但光伏產品的成本幾乎每月都在下降。“要保證在未來五年出口歐盟的光伏產品都不能低于這個價格,這意味著,歐盟很快就把中國的產品拒之門外。”上述尚德電力人士分析。
記者了解到,鑒于歐洲市場的風險和諸多的不可確定性,很多一線企業開始降低歐洲市場的銷售比重。
“我們已經開始逐漸減少歐洲的出貨量來分散風險。”瞿曉樺告訴記者,該公司2012年第四季度銷往歐盟的產品占出貨量的40%,而2013年第一季度已降到20%,預計第二季度會降到20%以下。據悉,公司重心將從歐洲轉到亞太市場。
海潤光伏CEO楊懷進則認為,無論是“47.6%”的高稅率還是“0.57歐元/瓦”的價格底線,對主要依靠歐洲市場的企業來說橫豎都是一個死。因此他建議,光伏企業應該把重點放到中國市場。“據樂觀估計,2013年我國市場的光伏安裝量就可能達到10吉瓦。”
日前,海潤光伏發公告稱,將與港股公司馬斯葛集團(0136.HK)合作興建300兆瓦太陽能電池生產設施及開發太陽能發電項目。
光伏行業協會一位人士表示,盡管目前很多企業都開始把重心轉向國內,但與歐盟之間仍存在最后一搏。“在剩下的半個月時間,中國光伏企業與歐盟的會談仍存在一定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