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制造業低迷,告別了“開廠就能賺錢”的年代,不少老板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所在的制造業。最近,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有70.9%的企業認為“制造業越來越艱...
制造業低迷,告別了“開廠就能賺錢”的年代,不少老板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所在的制造業。最近,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有70.9%的企業認為“制造業越來越艱難,制造業難有出路”,超過四成的人想放棄制造業。而在關于上半年銀行錢荒對企業影響的調查中,同樣有70.9%的企業表示“從未在銀行融資”。據悉,從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甚至更早幾年,代工成本不斷上升、利潤逐漸壓縮,代工的黃金時期已過去,對于企業老板們而言,他們的感覺也越來越不那么輕松了。在大家對于制造業態度的調查問卷中,有70.9%的企業認為“制造業越來越艱難,制造業難有出路”,認為“制造業前景一片廣闊”和“跟以前一樣,制造業一直都比較好做”的均只有14.5%。
既然七成的企業對制造業不樂觀,那么是否想過轉行呢?調查結果顯示,選擇“想放棄制造業,但不知道做什么”的有42.7%,表示會堅守制造業的占48.2%,有5.5%的人已經放棄制造業。
談及轉行話題,有52.7%的企業老板更傾向于金融、教育、休閑娛樂等現代服務行業,更傾向于制造業的為26.4%。
針對上述數據,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林江分析認為,這些數據說明企業不看好制造業,在有機會選擇的情況下,很多人不會首選制造業了,大家認為制造業不明朗,做下去沒有信心。不過不看好制造業的占了七成,想放棄的僅為42.7%,這也說明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是不對等的,有的老板無可奈何只能留在制造業。雖然很多人想轉行去做服務業,但是制造業的成本控制很重要,與服務業不一樣,服務業看輕成本,講求效益,服務業是品牌效應,你價格越貴他越要買,制造業是成本依賴型,企業訂單就那么多,多花一分錢就多一分錢成本。這也是制造業的死穴。
“現在制造業不好做,不像以前那么受熱捧了。”廣東省社科院區域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認為,很多企業想轉行,但想進別的行業不容易,金融壟斷,很少向民間開放,而房地產要有權力做靠山,“現代服務業不是你想搞就能搞的,商業遍地開花,到時產業過剩,都是品牌店。”丁力認為,轉型不在于做什么,而在怎么去做。
“今年6月份,銀行鬧錢荒,對企業影響大嗎?”據了解,調查中在問到企業今年上半年從銀行融資的難易程度時,認為更加艱難的為8.2%,認為差不多的是10.9%,70.9%的企業則表示“從未在銀行融資”。在“您的企業上半年流動資金充足與否”的調查中,26.4%的企業認為充足,緊缺的為25.5%,認為“一般”的為46.4%。
丁力認為,政府一直在提給中小企業融資,在現實中,中小企業不靠銀行,“銀行不會雪中送炭,只會錦上添花”,所以更多中小企業只能靠自己的自有資金,靠非銀行信貸——也就是地下錢莊,銀行對中小企業的幫助很有限,這也不難理解在第一個問題中,超過七成的企業表示從未在銀行融資,因為企業知道去了也貸不到。
有分析指出,當前,沿海和東部地區的中小企業融資需求比較集中,具體到產業,則主要是生產制造行業的中小企業需求更大。因為這類企業的業務往往是依據訂單來的,他們的資金需求臨時性更大,籌資期限更短。然而,傳統的商業銀行貸款通常很難快速滿足生產制造業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另一方面,市場環境差、成本高、利潤薄,已造成一些實體企業逐步放棄了對主營業務的堅守,大量資本從實體經濟中轉移,一些企業甚至把制造業作為融資平臺,套取資金在資本市場逐利。
由此研究人士指出,改變實體經濟“空心化”現狀已不容忽視。要扭轉這一現狀,在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的同時,應更加重視民間資本投資渠道的拓展。其次,要減少投機暴利,限制投機暴富,擠壓“炒”經濟的空間。
此外,政府和企業應聯手應對高成本,防止多種因素疊加過快推高成本致使大量企業“硬著陸”,實施以減稅為中心的財政政策以增加實體企業的利潤空間。同時,要改革金融體制,實現實體經濟與金融體制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