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工業發展階段性特征1.拐點呈現從我國重工業發展規模來看,我國的工業結構中是先有重工業后有輕工業,改革
中國工業發展階段性特征
1. 拐點呈現
從我國重工業發展規模來看,我國的工業結構中是先有重工業后有輕工業,改革開放以后輕重工業均實現了快速發展,且比例基本比較均衡和協調,但是2000年以來我國重工業的發展規模則呈現突飛猛進之勢,遠遠將輕工業拋在了后面。同時,從我國148家機械行業上市公司情況來看(見圖1),總體資產負債規模持續高速增長,2011年以來營業收入總額開始下降,凈利潤增長率則是從2011年開始呈現快速下降趨勢,2012年凈利潤增長率更是大幅減少到-32.82%,2012年,我國機械行業自1999年進入高速增長以來,營業收入首次出現了下降。
2.需求下降
現階段,我國的采購經理人指數持續下降,汽車、工程機械等終端產品的庫存也在從高位逐步回落,但是煤炭、鋼鐵和橡膠等能源、原材料仍然高度過剩。
從工業化發展國家的歷史來看,一國工業化發展階段,工業增長的速度一般都高于GDP增長速度。回顧我國過去機械行業的高增長,房地產和汽車兩大支柱產業的快速增長發揮了巨大的拉動作用。作為生產資料的機械產品具有與投資乘數效應的特征,機械產品的人工替代和投資品屬性使得行業成長期產品銷量的增長高于實際終端作業量的增長,而且作為中間產品行業內循環特征和流通領域中的渠道放大,都使得行業景氣周期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一旦實際需求放緩,被放大了的需求就會變成庫存。
近兩年,我國工業企業的投資回報率下降,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有所放緩,從固定資產投資來看其中房地產(000736,股吧)、汽車是拉動需求的源頭,但出于產業鏈中間的工業投資才是固定資產投資的主力,與需求對應的生產資料是存量而不是增量,當全社會出現產能過剩時,傳統機械產品需求出現普遍下降。
3.制造業資產回報率下降 、資金逃離
近期銀行出現了“錢荒”的現象,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飆升,導致需求不暢的制造業遭遇更高的資金成本,而我們認為導致這一成本上升的原因實際與制造業本身的資產回報率下降有很大的關系。首先,由于實體經濟需求下降,資金配置效率下降(見圖2);其次,來自信托產品的投資回報高,擠出了實際需求,抬高了銀行貸款利率;其三,由于產能利用率嚴重不足,工業企業應收帳款上升,曾經成為機械行業發展助力的直接融資渠道資本市場開始拒絕周期性行業。現階段,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快速發展暴露出很多矛盾:企業治理結構不健全,大量低水平重復建設,企業實際缺乏核心技術等。由于爆發式增長帶來的浮躁,短期內效益難以好轉,同質化競爭使得行業整合的意義也不是很大。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傳統機械制造業在資本市融資機會不大。
中國機械行業所處發展階段
1.我國處于倒U字型的頂部還是前半段
從世界工業發展的路徑來看,一般是按照:紡織輕工業-重工業-電子-機電一體-金融這樣的順序來發展的。其中,工業增長的持續性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一國是否能夠跨過“中等收入門檻”。二戰結束時,有1/3的國家進入到了中等收入水平,但50多年過去了,真正實現產業升級的國家不到1/4。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和拉美、南亞等“中等收入陷阱”國家中,人均GDP在3000~5000美元時可能出現分化。其中韓國和巴西是同時期開始工業化的兩個國家,但后來韓國人均GDP達到10000美元后,工業增長才開始進入倒“U”字型的下降階段,巴西在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已經開始下降,而中國目前還處于分化期。工業發展是處于倒U字型的頂部還是前半段,將取決于我國制造業的產業升級和由此帶來的可持續發展空間。
一國是否跨越中等收入,表現在3個層面:一是從技術拉動比較大的重工業占據較大的比重;二是在重工業領域中加工度比較高;三是高技術產品的比例提高。
中國雖然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制造國,但目前原材料工業仍然占據主導,而發達國家的加工制造業比例遠遠高于中國。
2.中國機械行業發展形勢判斷
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期進入平穩增長期;目前面臨要素成本上漲,環境成本上升,綜合競爭力下降的調整階段;集中投放的產能與日益升級的需求不匹配;過去發展過程中我們抓住了機遇,但是并沒有打下良好的基礎;“從機會主義”到“能力主義”,大多企業的核心能力并沒有得到積累。
顯然,在這種基礎上繼續高速發展可能帶來更多的矛盾,目前行業調整有利于中國機械制造業調整結構,修正過去單一規模發展的模式,促使企業建立基礎和實現產業升級。
機械行業轉型升級的瓶頸與建議
瓶頸一:機械行業是典型的混合經濟體制
目前中國工業分為3種體制結構:第一類是市場主導型行業—輕工業。到2011年,國有企業占全部80738家輕工企業的2.85%,總資產規模占比19.46%,創造了16.92%的利潤,國有企業比重已經很小。
第二類是國有企業依然占據主導的混合經濟體制,包括鋼鐵、通用機械、專用機械和船舶制造領域,8.13%的中國重工(601989,股吧)業企業占據49.71%的資產,創造的利潤為25.03%。
第三類是國有壟斷性行業。如石油石化、航空航天、鐵路裝備,其中石油、煤炭等礦產業中13.15%的國有企業占據83.11%的資產總額,創造了72.71%的利潤。
從分散到集中,大企業占領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源。在中國,由于非市場行為導致國有大企業資源配置的效率不高,可以說國家資本主義正在形成。
建議一:制度升級
工業的競爭力體現在性價比占,性能即產品給客戶帶來的滿足程度,考量的是企業的創新能力。價格是客戶的購買力,考量的是企業的制造成本與管理成本。過去30年,我們更多體現在制造成本上,未來提升產業競爭力需要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以及提高產品性能的競爭能力。
制度是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制度升級是我國制造業升級的關鍵。需要減少國家干預,特別是減少對大企業資源的傾斜,降低國有企業規模擴張的動力。勞動力、原材料等制造成本是一個國家的自然稟賦,管理效率和創新機制需要更科學的制度安排。改革“國有資本主義”,減少企業間要素差異化與過度流動。
瓶頸二:中國成本優勢正在消失
近15年來,中國單個勞動力成本從15年前相當于美國3%到現在的17%(如果加上勞動法要求的保險(放心保)成本可能更高),人民幣升值33%,土地成本升值超過10倍,環境的寬容度越來越小,環境成本大幅上升,中國工業的成本優勢正在消失,過去模仿型發展模式遭遇挑戰。
全球經濟一體化使得各國工業要素通過商品進行流動,貿易的結果是各種自然要素價格不斷拉平,在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形成了更多的同質競爭,必須通過變革與創新才能突破困局。世界經濟發展形成了輕工業—重工業—機電一體+電子信息—金融服務業的升級模式。一方面追趕型工業國家不斷接近先行工業國家,發達國家的領先距離被不斷縮短;另一方面,跟隨型工業中國家要素成本也不斷接近先行工業國家,全球工業要素差距被不斷壓縮。
兩次工業革命造成的大規模生產模式已經持續了將近200年,目前這種模式正在遭遇更多來自互聯網和靈活的供銷模式所替代,一成不變的大企業正在遭遇“規模不經濟”的困擾,工業競爭力從靜態要素競爭到動態要素的競爭—體制機制與制度的競爭。中國制造業依賴技術引進,研發能力不夠,后市場服務和國際化市場開發能力也不夠,“中國制造”目前還體現在裝備能力和制造規模上,形成了中間大兩頭小的老年人特征。
建議二:商業模式升級:調整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要素結構
技術發展不但改變著生產工藝模式、核心技術與商業模式,很大程度上還影響到企業的競爭力。建議企業建立研發創造價值的理念,能用設計的不同工藝,能用工藝的不用設備,能用設備的不用人;調整過去單純依賴規模擴張的增長模式,加強行業趨勢、企業戰略、商業模式及新技術的研發;調整經營思路,加強產品及商業模式創新和后市場服務,調整供應商結構,減少固定資產對資金的占用;過去的競爭都是產能競爭,未來很多產能都變得沒有意義,企業間應認真分析自身與競爭對手之間的差異,尋求合作與整合;實施身體減肥:站在歷史的角度而不是地域的角度看行業,推進行業整合減少無效產能;強健四肢,兼顧國內市場深度與國際市場的廣度。
瓶頸三:工業企業資金困局
企業目前普遍出現資金緊張,資金成本上升;固定資產和存貨占用了大量的資金;資本市場融資機會不大;應收賬款居高不下。
建議三:管理升級: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清理資金流程,分解資金使用效率,實施資金有效管理;加強市場研究,實現迅速反應,減少中間庫存;
減少固定資產投資;避免收購重資產和重復產能;以股權交易替代現金交易,推動產業整合。
瓶頸四:創新嚴重不足
中國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快速發展,“機會”擠出了“基礎”;混合經濟體制下,要素價格相差巨大,要素不穩定,不利于傳統機械產業長周期研發體系的建立;政府對企業的創新機制帶有很強的主觀性,企業創新動力(310328,基金吧)來自于與政府補貼而非市場需求;國有企業體制不具備創新機制。
建議四:體系升級:中國政府建立創新環境
目前政府對新興產業的鼓勵表現在政府補貼和稅收優惠上,導致了大量的腐敗和創新造假;而地方政府為了追求GDP的增長,對新興產業更是過度鼓勵,導致了風電、太陽能行業大量的產能過剩和由此帶來的投資浪費。政府應該恢復自身的功能,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和專利保護法律環境,建立良好創新體系;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把創新交給市場和機制。未來中國制造競爭的優勢將取決于人,應該通過制度建設釋放人的創造力。過去工業企業的競爭力來自企業家精神和成本優勢,未來的發展必須依靠更加科學的制度。
瓶頸五:缺乏工業精神
中國已經成為重要的工業國家,但工業大國至今沒有改變低質低價的形象。近年來,高速發展導致人員流動性大,使得產品品質不穩定;現有的教育體制和文化環境不利于工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年輕人不愿意做體力活,缺乏對工業制造的興趣;精益管理始終停留在工具層面而不能上升至文化層面,不能形成習慣。
建議五:文化升級,建立企業員工的工業精神
“工業精神”是人們在工業產品賦予的積極態度,是一國工業化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在企業層面則體現為對市場和產品本身的尊重,是設計和制造人員附著在產品上的情感和能量,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對產品創新和制造過程精益求的精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制造者用智慧和雙手創造價值可以獲得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工業精神包含對規則、制度、標準、流程的堅守,對崗位的尊重。
工業精神的建立是一個長期而辛苦的文化活動,關鍵是如何落實。建議企業建立生產源頭的品牌意識,改變過去懲罰的方式,選擇改善品質環節中的激勵機制,增加員工榮譽感和創新動力,從“怕做錯”到“做得更好”;提高員工隊伍的穩定性;設立工業精神獎(包括產品創新、節能創新、工藝創新、品質創新);企業參與行業品牌評比活動,和員工分享公司市場地位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