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要點提示●除了傳統產業,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出現過剩。產能過剩有“越治理越過剩”的趨勢,且呈現“低端、高端都過剩”的格局。?
要點提示●除了傳統產業,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出現過剩。產能過剩有“越治理越過剩”的趨勢,且呈現“低端、高端都過剩”的格局。
●無論新興產業還是傳統產業的過剩危機,都有政府“有形之手”的影子,而市場則難以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由去產能化以及環境治理共同推動下的產業結構升級已是大勢所趨,各行業的產業集中度將會更高,與此同時,各行業中的企業數量將會大幅削減。有一定資金及技術研發實力、市場競爭力強的企業將會成為大型龍頭企業兼并重組的首選對象,而其他中小企業,尤其是綜合實力弱的民營企業將會被淘汰出局。
目前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國土部和環境保護部等多部委正在就淘汰落后產能備案制征求意見,未來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企業和生產線,必須重新備案。此次備案將綜合考慮現行的《行政許可法》、《土地管理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以及能源消耗總量控制指標、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行業規范和準入條件、環保標準等要求。凡是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都在備案清理范圍之內。地方政府需向上述幾部委申報備案項目,待幾部委備案后,不在上述名單的產能過剩企業,將成為淘汰落后產能關停的對象。
對于中國百姓而言,產能過剩早已不是新鮮話題。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了3次較為明顯的產能過剩。第一次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初,并且歷經3年的整頓治理得到了緩解。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第二次產能過剩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第三次則是在2003年中國進入新的經濟周期,許多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逐步突顯,并自2008年起漸次達到高峰。
為何越治理越過剩?
高端產品賣不過低端產品;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出現過剩
與以往幾次產能過剩相比,現階段的產能過剩呈現以下特點:
首先,產能過剩有“越治理越過剩”的趨勢,以鋼鐵行業為例,2002年,我國粗鋼產能不足1億噸,而到2012年年底,中鋼協的口徑是9億噸。如果把那些沒被統計到的產能算在內,可能超過10億噸。
目前,產能過剩在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焦炭等傳統產業表現得尤為突出。對這些行業,國際上一般認為產能利用率在80%~85%比較合理,但在中國,這些行業產能利用率目前大體在70%~75%,IMF此前發布的研究報告甚至認為,中國目前的產能利用率僅為60%。
其次,產能過剩呈現“低端、高端都過剩”的格局。一方面,在同一產業內,高端產品有時候還賣不過低端產品。另一方面,除了傳統產業,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出現過剩。比如光伏行業,近年來,全球年新增光伏裝機在30GW左右,而中國企業的產能超過60GW,再加上小企業產能,甚至接近70GW。彼時,光伏行業幾乎全線虧損,高峰時80%的多晶硅生產線停產,而隨著國內分布式發電市場的打開,一些閑置產能又開始啟動,產能過剩也將顯現。
非市場因素阻礙市場機制的發揮
政府“有形之手”讓市場難以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從根本上講,產能過剩問題之所以突出,是因為在產能形成過程中,有一定的非市場因素在發揮作用,阻礙了市場機制優勝劣汰的功能發揮,包括扭曲的要素價格。
例如,在招商引資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拉項目、拉投資,給予了一些優惠政策(如土地、稅收、甚至勞動力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產生了負影響。
實際上,無論新興產業還是傳統產業的過剩危機,都有政府“有形之手”的影子,而市場則難以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多年來,中央政府多次頒布淘汰和壓縮過剩產能及落后產能企業名單,并出臺各種政策,然而,落后產能、過剩產能問題仍未得到根本性解決,與此同時,霧霾、排污、土壤破壞等環境問題卻變得更加嚴峻。
政策、市場“合力”的趨勢正在形成
去產能化以及環境治理將共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市場”由之前的“基礎性作用”改為“決定性作用”,可謂意義重大。這被視為對非市場因素影響過大的一種明確約束,同時,這也為化解產能過剩提供了最有力的政策支持。
截至目前,從多項政策來看,對產能過剩、環境污染的整治力度和決心不可謂不大,對化解產能過剩的確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化解產能過剩,不能單純依靠市場競爭機制,也不能單純依靠政策約束機制,更應該是一套“組合拳”,比如,除政策、市場之外,還需要借助金融領域(去杠桿、治理地方債)、稅收制度,以及法律手段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發揮化解作用。畢竟經過多年的沉積,去產能化已經成為一系列棘手的問題,這其中既會觸及到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也將觸及到大型國有企業的市場利益,因此,純粹依靠市場手段或行政力量都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目前來看,這種“合力”的趨勢正在形成。
筆者認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會成為去產能化的“分水嶺”。
目前京津冀以及周邊地區的相關政策已經出臺,下一步就看具體的落實情況如何。就行業未來發展趨勢而言,由去產能化以及環境治理共同推動下的產業結構升級已是大勢所趨,各行業的產業集中度將會更高,與此同時,各行業中的企業數量將會大幅削減。有一定資金及技術研發實力、市場競爭力強的企業將會成為大型龍頭企業兼并重組的首選對象,而其他中小企業,尤其是綜合實力弱的民營企業將會被淘汰出局。
簡而言之,趨勢已定,很難改變,在這個歷史轉折期,期望能有更多的企業早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