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很多涂附磨具制品同行今年日子過得不好,賺錢很難,不敢算細賬,算細賬可能是虧的;有的人也感覺自己在一天天萎縮,卻茫然不知所措,感覺自己價格很低,都不賺錢了,可是還有同行比自己價格還要...
很多涂附磨具制品同行今年日子過得不好,賺錢很難,不敢算細賬,算細賬可能是虧的;有的人也感覺自己在一天天萎縮,卻茫然不知所措,感覺自己價格很低,都不賺錢了,可是還有同行比自己價格還要低。也有的人想用更低的價格逼退同行,卻發現執行價格戰策略很長時間了,并未達到預期目的。輸了,卻不知道輸在哪里。我們也看電視,書刊,互聯網上的博客,都在講價格戰殺到底沒有贏家,提倡“一流企業搞標準,二流企業抓品牌”“差異化”“創新”卻對價格殺到底是怎么輸的,細節語焉不詳,在此我們來根據本行業實際,試著梳理一下思路。設定上游原材料廠的賬期是月結30天,平均45天,終端顧客的平均賬期是72天。同行批發的賬期是30天。
開工廠如果以暢銷品批發為主,為了保障供應不缺貨,備貨和生產周轉基本上就是45天的用量。一般不敢再少,因為上游也可能有斷貨供不上的時候,也就是說,上游對我們的信用支持基本就用在了庫存和生產周轉上。那么下游的欠款30天欠的就是我們的凈資產。沒有利息,購買力以每年打9折的速度貶值。
做砂帶和做百頁片的工廠一般情況下的理想生產毛利設定是10%。因為總有浪費的、做錯的、退貨的、請客吃飯應酬的、基本的內部辦公費用。所以凈利5%是一大關。
有很多同行對生產上的輔料損耗,設備折舊,場地租金評估不足。也有的同行認為廠房是買的,還會升值,所以不計算場地費用,那么場地的升值實際沒有賺到,反而成了生產的補貼,如此算來5%的凈利能否實現是要打折扣的。
再往下算,開廠久了,總有的進貨滯銷在庫中,賬上是錢,實際上還是錢嗎?半卷的,小墩子的,有缺陷不可以正常用的還能用進貨價評估嗎?這個損失平時不顯,如果你搬一次廠,就知道了,三年前我搬廠,搬廠費用加上連扔帶處理的虧掉100萬肯定有。還敢說5%的凈利嗎?
有同行講,我只凈賺上游給的返利,按照以上假設可以賺到返利,但是如果你動了殺心,再想擠掉同行,返利100%是要貼進去的。你不貼返利,量就上不來,貼了返利,量產銷售上來了,徹底沒有錢賺。
如果你動了殺心,以不賺錢或算賬上且理想狀況下賺點小錢,而算細賬并不賺錢的價格出貨,經過一段時間,你會發現生意做大了,資金的流量大了,但產生了新的麻煩。生產量大了,下游欠款就大了,占用的凈資產更大了,這一部分占用資金沒有利息收入,購買力每年打9折。
暫時假定不用擴廠房,產量大則攤薄了成本。這是利多,但要加設備,換大廠房就不見得是利多了。萬一擴產了,而市場形勢不好,就慘了。
你現在的成本算出來的出貨價,很微薄的利潤。
工人的工資,工作人員的工資年年漲啊!你加不加工人?你出不起更高的工資,工人是不是更不好管,不但加不上還要流失啊?如果你不加工人反而要減,那么擠掉同行生意的宏偉規劃實現不了,如果你加工人加工資,成本肯定增加,管理成本要增加,系統的擴大,帶來品質控制費用,占用精力的增加,是不是要賠錢?如果管理跟不上,賠錢更快。想管理跟上你花得起錢請高人嗎?你不請,自己來,那么你還有精力搞銷售嗎?不搞好銷售,能擴大勢力嗎?所以,這是個死循環,殺到底的人搞不大,很快碰到發展的瓶頸,碰到天花板。
你想提價?當你想提價時,發現提不了,還有同行在和你對殺,你一提價就丟客戶,因為你做通用品,誰都能調到貨,可替代性太強,價格好降不好升,你敢冒這個風險嗎?提價只能慢慢提,比別人提的慢,你的對手也是這么想的,結果都不賺錢,可能小虧錢。
而加工成本上升,像越箍越緊的緊箍咒,這十年來,工人工資是原來的五倍,每年15%以上的速度在升啊!
我們都欠有上游的錢,下游也欠我們的錢,所以沒辦法關門。大家都必須撐下去,所以即使你再狠,你的對手也必須和你死磕到底,所以即使你流水量做大了,對手還是不死。誰都有一些鐵桿用戶,最多萎縮了,撐個三五年沒問題,所以以殺到底擠掉對手的目標難以實現。何況對手很多啊。三五年時間,會賺錢的都已經改變了競爭格局。今天的暢銷適用品可能市場本身萎縮了。
不賺錢的關廠,往往是被迫的,往往有導火索。例如,工人招不到了,有單子接不住。這樣固定成本攤到每個產品上太高了,虧錢太厲害了,把前幾年掙的錢也都花出去了。例如突然的大筆壞賬,資金鏈斷裂。例如,破廠房拆遷,租不起新廠房。總之不是主動選擇的結果。雖有關廠的,但總有很多同行小廠,因為吃不飽,從攤薄費用而不是擴大生產的角度考慮,從垂死掙扎的角度考慮,殺價比你還狠,只有更低沒有最低。還有些微型廠,老公白天跑銷售送貨,晚上加班干,老婆白天黑夜干,一個兩個小工哄著干,老板晚上睡工廠,看門,工廠開在民房里,成本榨到了極低,你怎么跟他比最低價?他給自己發的工資給老婆發的工資叫利潤呀,他們只求比打工掙得多,一年掙十萬很開心。體面,尊嚴統統不要了,這種生活品質你要嗎?總之只要你想發展,殺價到底擠死同行這條路走不通,擠死了本地的,物流這么發達。竄貨成本這么低,外地的價格也會壓制你的提價可能。你要不想發展你也會成為慢慢枯萎的一份子。總之做通用品的批發價格殺到底這條路行不通。
怎么辦?
如果你沒有銷售團隊,銷售能力不足,那么,殺價不要殺到底。想辦法提高品質,把產品做穩定,這樣,第一個掙到返點,第二個凈利有5%,這樣低利潤這一塊一般8%是可以搞定的,然后發展一些差異化的東西批發一塊可以再多5%的利潤,綜合下來,10%的凈利就有了。時間久了,會積累出一些高利潤終端老客戶,就可以爭取綜合13%的凈利。是不是這樣做就沒有量,客戶會跑掉呢?不是的,這樣做,利用了人的求穩定的心理,只求低價的客戶會跑,但求穩定的會來,會增加。積累的雖不快,但年年有進步,至少不倒退。應對人工上漲也能應付下來,價格慢一點跟著漲就是了。這樣做工廠發展很健康,萬一有機遇,可以更快上臺階。我們不少同行就這么做,競爭品有一些比例不大,不是最低價,提升產品品位,質量品位。客戶是挑著做的,一定要超低價的客戶選擇舍棄。努力發展有一定定價權的品種,追求特色發展,有所為有所不為,此為長久之道。再大一些,品牌化發展。久而久之可以再有幾個點的品牌附加。十年過去,把殺價的同行甩得遠遠的,再也追不上來。
如果你有一些比較大的終端或有一個銷售團隊做終端,那么,只要保持財務穩健,就能立于不敗之地。
我們還有一些同行,開貿易公司以終端銷售為主,只有下游客戶這一頭占用資金,上游還能提供30天的周轉,實際客戶只占42天的資金,而利潤率比較高,雖然可能沒有大客戶時做不大,但一直很健康,比殺價的同行過得體面多了。一旦有了好項目,好客戶,就發達一把。
人無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廉,人廉我轉。這是先人的樸素生意經,希望同行仔細品味,共勉!(文/上海五子方磨具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高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