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面臨增速放緩、匯率波動加劇等問題。中國在轉向追求高質量經濟增長的過程中面臨不少挑戰。世界經濟緩慢復蘇,中國與東盟等區域性組織密切合作,對中國經濟發展...
當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面臨增速放緩、匯率波動加劇等問題。中國在轉向追求高質量經濟增長的過程中面臨不少挑戰。世界經濟緩慢復蘇,中國與東盟等區域性組織密切合作,對中國經濟發展來說都是利好消息。國內外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根據世界經濟形勢變化而適時調整,具備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前景樂觀。放緩經濟增速有其合理性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中國項目主管尼古拉斯·博斯特對本報記者表示,未來幾年,中國經濟處于結構調整期,經濟中會出現一些暫時的下行因素。因此,保持極高增長率已不太現實。中國政府將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幅定在7.5%左右,這是一個合理的經濟增長目標。
歐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丹尼爾·格羅斯認為,深層次的改革可能會在短期內減緩經濟增速,中國需要處理好改革與發展的關系。
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對本報記者表示,經濟增長有三駕馬車——出口、投資和消費。由于發達國家經濟疲軟導致中國出口減速,第一駕馬車跑得慢了。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大多數國家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投資效率變得低下,第二駕馬車速度也慢了下來。相比之下,第三駕馬車跑得快一些,比如去年中國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9.3%,相比其他國家增長較快,有利于擴大消費。在兩駕馬車減速的前提下,維持7.5%左右的增長水平,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對于一些外媒“唱衰中國”的論調,林毅夫表示,在同樣的外部環境下,去年中國經濟增速為7.7%,與一些國家相比這一成績已經非常好了。“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到,困難比預料的多,成績比預想的好。”林毅夫說,“唱衰中國的人,總把國際因素解讀成中國因素,這是不客觀的”。
改革將使中國經濟更強健
對于新興市場普遍面臨的金融風險,博斯特認為,這也是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風險。國際金融危機后,由于美、歐等發達經濟體陷入長期不景氣,它們在緩解自身經濟問題的同時,也將大量風險轉嫁給了發展中國家。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熊愛宗分析,世界經濟的一些不確定性因素至少會通過3條渠道對我國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產生影響:一是對人民幣匯率走勢造成影響,進而影響我國外貿發展;二是對大宗商品價格產生影響;三是對國際資本流動產生影響。
“只要正確認識、積極應對,中國經濟并不會受到嚴重影響。”經濟咨詢機構“環球透視”經濟學家布萊恩·杰克遜對本報記者表示,與經濟改革相伴相隨的成本調整也是總體經濟增長的一個風險,但這樣的代價值得付出,因為改革將使中國經濟在長期內變得更強健。
在博斯特和不少國際機構的經濟學家看來,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有兩大動力:一是內需,二是服務業。其中服務業被認為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新興經濟體未來貿易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博斯特表示,中國服務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低于國際平均水平,有巨大的趕超空間。這要求政府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從過度倚重工業和制造業轉向促進服務業發展。
針對目前中國國內信貸快速增長現象,博斯特認為,這是中國面臨的內部風險。許多信貸活動在銀行體系外進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迅速。他建議中國政府減緩信貸擴張,加大監管力度。他認為處理這些問題需要時間。“中國有充足的外貿盈余和外匯儲備,中國對這些風險有很強的抵御能力。”博斯特對中國經濟的總體狀況保持樂觀。
中國將發揮更重要作用
事實上,從外部環境看,中國經濟發展有不少機遇。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向記者介紹說,美歐日三大經濟體都在復蘇,只是復蘇速度緩慢。中國與東盟等區域性組織的合作更加緊密,高鐵出口和海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將拉動中國經濟增長。此外,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有利于中國對外貿易增長。
布萊恩·杰克遜表示,今年歐洲和美國需求增加將提振中國出口,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制造商的壓力。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對中國的影響要比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小,中國的政策措施可減少資本賬戶和匯率的波動。總體上,2014年外部經濟條件對中國有利。雖然一些國家的政治動蕩對中國的海外投資可能造成一定困難,但中國國內經濟增長不會受到顯著影響。
比中經貿委員會主席德維特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點應該繼續放在國內市場,向注重環保、減少低產能行業的投資方向轉型。他認為,中國有能力在國際經濟事務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越來越重要。林毅夫表示,中國保持每年7%至8%的增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就超過了1/3。在全球化體系里,一方面中國的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作出了貢獻,另一方面只有在良好的國際經濟環境中,中國才有增長的舞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巨大引擎,以穩定的增長為世界經濟注入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