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經歷長達十年之久、年均10%以上的野蠻生長,鋼鐵工業迎來微利時代的考驗。從曾經的高增長、高盈利到如今的低價格、低利潤,鋼鐵企業面臨生死大考。在日前舉行的第八屆中國國際鋼鐵大會上,經...
經歷長達十年之久、年均10%以上的野蠻生長,鋼鐵工業迎來微利時代的考驗。從曾經的高增長、高盈利到如今的低價格、低利潤,鋼鐵企業面臨生死大考。在日前舉行的第八屆中國國際鋼鐵大會上,經過一場以改革、創新、合作為主題的頭腦風暴,鋼鐵工業以改革求生存的轉型路徑逐漸明晰。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在會上表示,鋼鐵行業必須適應新形勢,加快戰略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接下來,工信部將重點從化解產能過剩、推進技術進步與結構優化、推動產品升級換代和不斷提升國際化水平四個方面開展工作,建立鋼鐵工業產能預警機制,探索鋼鐵工業與裝備制造及服務聯合出口的可能性,支持有實力的鋼鐵企業聯合下游裝備制造企業“走出去”。
積重難返
蘇波表示,經過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國鋼鐵工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鋼鐵第一生產與消費大國。
與工業整體情況相似,鋼鐵工業雖然已經邁入大國行列,但在快速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近年來,由于工業品出廠價格持續下降和綜合生產成本快速上升,鋼鐵企業生產經營遇到了很大困難。今年一季度,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重點統計的大中型鋼鐵企業虧損超過23億元,累計虧損面超過45%。
為鋼鐵行業的病因把脈,河北鋼鐵集團董事長于勇認為,鋼鐵企業盈利持續下滑,表面上看是國民經濟增速和鋼鐵需求增長放緩的外部因素帶來的,但實際上市場問題僅僅是表象,導致鋼鐵企業積重難返、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還在于企業自身。
“過去持續高盈利、高增長的市場形勢屏蔽了歷史積淀的深層次問題,長期高負債支撐的發展模式、高成本支撐的生產方式、低效率的資源配置模式以及與用戶和產品結構升級脫節的營銷模式,使我們在整個產業鏈上積淀了過高的附加成本和隱性費用,制約了競爭力的提升。”于勇表示,換言之,在過去的十幾年里,鋼鐵工業在技術、裝備等“生產力”層面越來越與國際接軌了,但是管理理念、經營模式、體制機制等“生產關系”領域卻相對滯后。
然而,隨著這些深層次矛盾的積累和爆發,近兩年來國內鋼材市場價格大幅下降,行業經濟效益急劇下滑,去年中鋼協會員企業鋼材銷售結算價格每噸下降1026元,在鋼價持續下降和原材料價格不斷上升的雙重擠壓下,鋼鐵企業生產經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
改革求生
種種跡象表明,從三十年前的相對短缺到目前的嚴重過剩,鋼鐵工業若要真正擺脫時下的困境,必須眼睛向內,挑戰自我,以國際化的視野和市場化的思維,用改革創新的辦法,激發內生動力,加快轉型升級。
于勇認為,目前鋼鐵企業全面深化改革的窗口期已經打開,進入了以改革求生存的戰略轉型期。而全面深化改革,應最大限度地削減高額附加成本和非生產性費用,提高成本控制力,同時提高產品創效能力,培養渠道差異化優勢。
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徐樂江看來,中國鋼鐵企業還必須深化自身改革,確立市場主體地位,這是加快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競爭力的不竭動力。“目前無論是國有還是民營鋼鐵企業在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方面都存在大量問題,其中國有及控股經濟體量大、消化難是行業改革必須面對的問題。”
據統計,中國29家鋼鐵上市公司的粗鋼產量占全國粗鋼總產量的三成,其中國有及控股企業的總資產占上市公司總資產的58%。
不過,可喜的是,在市場倒逼機制下,中國鋼鐵業在推進改革方面正在出現一些積極的變化。例如,為發展混合所有制,大多數鋼鐵企業正向社會化、公眾性公司方向發展;為規范公司治理結構、完善企業決策和風險防范機制,很多企業加快了“三項制度”改革的步伐。
江蘇沙鋼集團總裁龔盛則認為,鋼鐵企業的改革創新必須圍繞做優做強主業,實現生產規模集約化、經營門類多元化、品種結構高新化、經濟效益最大化,同時還要解放思想,突破模式,拓展領域,形成新的生產經營管理特色,進而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保駕護航
蘇波表示,工信部作為行業主管部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將重點做好如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著力化解產能過剩。產能嚴重過剩是當前鋼鐵行業最為突出的問題,將綜合采取多方面措施,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強行業規范管理,建立鋼鐵工業產能預警機制,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當務之急是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嚴格把關鋼鐵新建項目的核準,指導地方做好在建項目的清理,對新建項目嚴格執行等量或減量置換原則。今年將淘汰落后鋼鐵能力2700萬噸,確保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任務;從2013年到2017年年底,壓縮鋼鐵產能8000萬噸以上,使鋼鐵產能利用率達到合適水平。
二是持續推進技術進步與結構優化,這是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的核心要求。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和支撐作用,著力提升創新能力,加快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指導鋼鐵企業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和共性技術開發,支持企業開展對標挖潛工作,在鋼鐵工業重點推廣應用智能煉鋼技術等兩化融合新技術。同時,支持優勢企業跨區域兼并重組,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開展跨國并購,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支持引導鋼鐵產能向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
三是全面推動產品升級換代。近年來,工信部會同住建部大力推進高強鋼筋的應用,取得了明顯社會成效,接下來將繼續加強與住建部的合作,全面推廣應用400兆帕及以上高強鋼筋,淘汰335兆帕熱軋帶筋鋼筋,同時加快建立高性能電工鋼生產應用示范集群。
四是不斷提升國際化水平。中國鋼鐵工業轉型升級不能脫離全球化的大背景,將研究解決鋼鐵行業外資準入限制的問題,探索實行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支持國內鋼鐵企業引進國外先進工藝技術、管理理念和智力資源,合理引導外資流向中西部地區,建立健全貿易投資平臺,支持有實力的鋼鐵企業在境外設立研發機構、生產基地和市場營銷網絡,鼓勵和引導國內有條件的企業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境外鐵礦資源開發,開展資源和價值鏈整合,探索鋼鐵工業與裝備制造及服務聯合出口的可行性,支持有實力的鋼鐵企業聯合下游裝備制造企業“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