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國外有機硅先進生產商主要依靠在汽車、化妝品等新領域的推廣來促進銷售,可見有機硅行業的長期發展依賴于掌握客戶需求基礎上的新產品開拓。從06年有機硅的銷售收入來看,DowCor...
近年來,國外有機硅先進生產商主要依靠在汽車、化妝品等新領域的推廣來促進銷售,可見有機硅行業的長期發展依賴于掌握客戶需求基礎上的新產品開拓。從06年有機硅的銷售收入來看,DowCorning和Wacker的銷售收入增長率同比均達到10%以上。 市場需求快速增長
近10年來,我國聚硅氧烷表觀消費量的年均增長率達到31%,近3年平均增長29%,是我國GDP增長率的近3倍,遠高于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需求增長。2004年我國聚硅氧烷表觀消費量已達18萬噸,折合單體近40萬噸;2005年消費量約24萬噸,折合單體近54萬噸。預計2010 年前我國聚硅氧烷需求將保持平均20%以上的增長。
國際市場上工業硅資源供應緊張,而我國工業硅資源成本相對為全球最低,加之我國對有機硅需求的平均增長率多年來一直保持在25%以上,是全球需求增長最快的區域。而05年國家商務部對進口初級形態二甲基環硅氧烷的反傾銷裁定,使得世界有機硅生產巨頭不約而同選擇在華投資作為突破途徑。
我國具成本資源優勢
有機硅成本構成中,折舊、金屬硅粉以及一氯甲烷合計占總生產成本的85%左右,我國有機硅工業在這三個重要領域均具有重要的成本和資源優勢。折舊占有機硅生產成本的10%以上,因此固定資產投資大小對生產成本有較大影響。與國外有機硅先進公司相比,我國的有機硅單體企業具有明顯的固定資產投資低的優勢:在我國投資新建一套6萬噸/年的單體生產裝置,需要的固定資產投資是5億元,新建一套10萬噸/年的單體生產裝置則需要8億元。而在國外投資是國內固定資產投資額的兩倍多。目前全球金屬硅產能在100萬噸/年左右,其中我國金屬硅生產能力在77萬噸/年左右。
作為金屬硅原料的硅礦石我國儲量豐富,國內金屬硅產能龐大而且市場集中度較低,有利于我國有機硅工業的發展。目前兩家主要的有機硅生產商新安股份和星新材料都分別在四川和蘭州建有5萬噸級以上的金屬硅產能,且產能還在進一步增加中。此外,兩家主要的有機硅生產商基本實現了一氯甲烷的自給:新安股份采用了獨特的“有機硅-草甘膦”聯產技術,實現了氯資源的循環;星新材料則自己生產一氯甲烷來滿足有機硅生產的需求。
行業總體保持高景氣度
如同發達國家一樣,我國有機硅單體的消費同樣主要集中于硅橡膠和硅油領域。2006年我國有機硅單體的表觀消耗量超過了60萬噸,同比增長25%以上,其中甲基氯硅烷產量達到24.4萬噸,同比增長了28%,剩余40多萬噸仍然依賴進口,自給率約為37%左右。
供給面看,2007~2009年我國有機硅行業將進入產能釋放的集中期。其中星新材料和新安股份分別增加的10萬噸單體將在07和 08年建成投產,道康寧和瓦克合資的20萬噸預計也在2010年前后建成。另外,藍星和羅地亞的20萬噸單體、東岳20萬噸項目也在規劃中。雖然計劃中的有機硅產能增加較多,但由于其裝置建設期一般在一年半以上,其中噸位大的項目建設期更長,并且因工藝復雜,建成周期往往拖后,預計2009年我國新增有機硅單體約為20萬噸左右。但按需求增速20%計算,國內單體總需求量為96萬噸左右,對外依存度仍然高達50%以上。有機硅行業總體仍可保持較高景氣度。
由于下游需求旺盛,2006年下半年以來,國內有機硅價格總體處于高位,雖然吉化報價自年底以來有所回調,但星新材料的江西星火報價基本在3 萬元/噸的水平,預計2007年單體價格將在2.6~3萬元/噸的高位,毛利率在30%以上。目前,國內反傾銷以及09年形成的“三足鼎立”壟斷格局將為有機硅發展營造良好環境。該行業尚處于成長初期,需求持續快速增長。
隨著單體規模擴張及技術進步,深加工產品開發為國內企業孕育廣闊發展空間。國內企業產能翻番,新安股份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原料消耗有望下降23~33%,利潤大幅增長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