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4年,隨著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和實施,我國光伏裝機量超過10GW,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2015年,國內裝機量更是有望進一步實現大幅增長。在下游應用的拉動下,我國光伏產業繼續回...
2014年,隨著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和實施,我國光伏裝機量超過10GW,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2015年,國內裝機量更是有望進一步實現大幅增長。在下游應用的拉動下,我國光伏產業繼續回暖,制造企業漸漸走出“寒冬”,其中多晶硅2014年產量達到13萬噸,超過全球總產量的四成,繼續位居全球多晶硅生產第一大國。 回首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歷程,作為光伏制造業最基本的原料,多晶硅從完全依賴進口到自給率達到50%以上,從近4000元/公斤的價格下降到200元/公斤左右。“擁硅為王”時代的結束,擠掉了光伏產業鏈上的泡沫,讓我國光伏產品得以擺脫議價能力低、抗風險能力低的尷尬局面,讓我國光伏產業摘掉了“兩頭在外”的帽子,使得產業鏈更加協調、均衡、可持續地發展。
國內多晶硅企業頻遭劫難
對光伏產業發展作出貢獻的我國多晶硅企業,不僅一直沒機會享福,反而頻遭劫難。
基于此,光伏制造成本和光伏發電成本的下降速度才遠遠超出了預期,我國乃至全球光伏應用才有了今天的大發展。但遺憾的是,對產業發展作出如此貢獻的我國多晶硅企業,不僅一直沒機會享福,反而頻遭劫難。
2011年開始,歐洲各國削減光伏補貼,歐美光伏市場環境惡化,太陽能光伏企業大量倒閉停產,多晶硅價格繼續走低。國內多晶硅行業由于剛剛起步,平均成本遠高于國外老牌企業,因此更是深受打擊,企業普遍虧損嚴重,大量企業被迫關停。如果按早期每千噸7億元的投資計算,至今仍停產的幾萬噸產能,已經讓國內企業交出了幾百億元的“學費”。
如果非要從這場浩劫中找出積極的因素,那就是隨著大部分高成本、老舊生產線的關停淘汰以及部分中小多晶硅企業的破產,國內多晶硅產業結構得以迅速調整,主流企業通過不懈努力,終于在成本和技術上逐步具備了與國際先進企業競爭的實力。
但是,國外老牌企業不可能放任中國競爭對手的成長。他們依托自身企業集團優勢和國家補貼優勢,不惜嚴重虧損的代價,開始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對我國進行傾銷。從長遠和整體利益考慮,為保護我國光伏產業健康發展,商務部對美、韓進口的多晶硅發起“雙反”調查。
但事態并未朝我們想象的方向順利發展。在2014年年初“雙反”實施后,多晶硅進口量回落還不到兩個月,就又開始恢復增長,并至今始終保持量增價跌的態勢。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國外企業規避了“雙反”的影響。2014年我國多晶硅進口量達到破紀錄的10.2萬噸,比2103年增長了27%。2015年1~2月,進口量又比2014年同期增長了29%。
盡管商務部和海關總署隨之發文暫停了加工貿易進口業務的申請,但由于預留了緩沖期,在之后的兩周內,突擊審批的合同迅速突破了10萬噸,超過了以往任何年份的全國總進口量。美國REC公司在突擊簽訂了巨量合同后,還得了便宜賣乖,公然宣稱“未受到中國‘雙反’措施的任何影響”。
允許國外多晶硅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相當于為其規避“雙反”打開了一扇方便之門,嚴重影響了貿易救濟措施的有效性和嚴肅性。下游企業在短期內采購了如此大量的進口原料,意味著同期對國產多晶硅的需求大幅減少。突擊審批之后,國內多晶硅企業陷入了降價也拿不到訂單的被動局面。目前,國內多晶硅價格已從去年年底的15.6萬元/噸下滑至13.2萬元/噸,甚至低于“雙反”終裁公布之前的水平。
國產多晶硅可彌補加工貿易進口缺口
國產多晶硅無論是“量”還是“質”,都完全能夠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
以當前的價格來看,即使是成本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國內企業也只能勉強維持,而其他十幾家企業則已經很難覆蓋生產的現金成本,只能通過減產和停產檢修來緩解庫存壓力。截至去年年底,國內多晶硅企業積壓的庫存就已達到1萬噸。國內多晶硅企業再次面臨存亡危機。
那么,減少海外多晶硅進口,國產多晶硅能否在產量和質量上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答案是肯定的。海關數據顯示,2014年全年,我國從美韓按加工貿易方式進口量達4.3萬噸,相比之下,2014年我國多晶硅的實際凈增產量達4.8萬噸,即國內多晶硅的新增供應完全有能力彌補封堵加工貿易進口帶來的美韓供應缺口。若再將2015年7.6萬噸/年的新增產能考慮在內,則彌補全年大約7萬噸的加工貿易進口缺口也不在話下。
同時,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的統計結果,我國多晶硅一線供應商的產品品質已完全達到了國家對于半導體級硅料的標準與定義,而半導體級較太陽能級的多晶硅純度要求更高。
顯然,國產多晶硅無論是“量”還是“質”,都完全能夠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反之,國外老牌企業則不會永遠虧本賺吆喝。不惜虧損以占領市場,掌握市場主動權后再改變定價策略,正是他們慣用的手段。如果繼續放任其低價傾銷,等到國內多晶硅企業喪失與其競爭的能力,他們再重新舉起價格“大棒”的時候,一切就都太晚了。
專家觀點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
我國多晶硅產業已具備實現進口替代基礎
2014年,我國光伏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技術水平不斷提升,行業發展總體趨好。其中,多晶硅產量達到13.2萬噸,同比增長57%;多晶硅生產企業數量達到18家以上。回顧之前的產業最低谷,當時僅有5~6家企業在生產,且其中多數產量較低。同時,產能利用率大幅提升,達到84.6%;行業集中度較高,前10家產量占比達到91%,前5家達到77%。
曾幾何時,我國光伏產業“兩頭在外”,多晶硅基本全部依賴進口。如今,自給率已經超過50%。從全球產量分布情況來看,我國已經是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國,占全球產量的43%。不僅如此,我國多晶硅產品的競爭力也不斷增強。從成本來看,在不考慮設備折舊的情況下(各企業設計的折舊期不同,很難比較),國內個別先進企業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從技術水平來看,多晶硅產品轉換效率不斷提升,流化床法即將規模化量產,如陜西天宏與美國REC合資建廠,江蘇中能自主研發。
總的來說,我國多晶硅產業已具備實現進口替代基礎。
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多晶硅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魯瑾
多晶硅“雙反”旨在維護產業長遠健康發展
受全球太陽能光伏產業產能過剩影響,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在2012年先后做出了對中國太陽能電池產品“雙反”的貿易保護措施,對中國光伏產業造成了極大制約。同時,國外多晶硅企業依靠其企業集團優勢和國家補貼優勢,對中國多晶硅低價傾銷,“兩頭擠壓”使得中國光伏產業鏈“叫苦連連”。
2012年7月,商務部發布第40、41號文件,決定對原產于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產品進行反傾銷、反補貼立案調查。多晶硅“雙反”的出臺,是在眼前局部利益與長遠整體利益間作出的艱難抉擇。一方面,既要維護公平貿易,尤其是我國光伏產業正處于與歐美糾紛不斷的敏感時期,通過多晶硅“雙反”釋放出我國維護光伏產業長遠健康發展的堅定決心;另一方面,也要考慮整體利益,畢竟有可能增加我國下游企業的制造成本。
我國多晶硅行業一直在自身利益與下游產業利益之間尋找平衡點。事實證明,“雙反”出臺至今,國內多晶硅價格仍然維持在較為合理的價格區間內,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國外多晶硅通過加工貿易等方式使得進口量未降反升。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硅業分會會長趙家生
應繼續嚴格執行“58號文件”
商務部對進口多晶硅采取貿易救濟措施之后,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的多晶硅比重大幅上升,使得措施的實施效果大打折扣。
針對這種情況,商務部和海關總署在去年8月14日發布了2014年第58號公告《關于暫停太陽能級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業務申請受理的決定》(“58號文件”),旨在堵住規避反傾銷措施的漏洞。但是,在文件公布之后的兩周內,突擊審批的加工貿易合同迅速突破了10萬噸,超過了以往任何年份的全國總進口量。僅美國的一家企業即和國內企業簽訂高達3萬多噸多晶硅加工貿易合同。這部分進口完全規避了反傾銷措施,已經對國內產業造成了嚴重沖擊。
加工貿易進口對國內產業的不利影響還會持續多久,取決于今后能否嚴格執行“58號文件”。根據目前政策,已審批的加工貿易合同最晚可執行至2015年8月31日,此后進口多晶硅將不能通過加工貿易進口方式規避反傾銷稅。只有繼續嚴格執行這一政策,才能逐漸消除前述突擊審批所帶來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