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小企業走向破產之后,一批“大而不倒”的光伏龍頭企業開始走出市場的“極夜”。一個產能噴發、新品迭出、精細分工,擁有更深刻互聯網和金融...
在小企業走向破產之后,一批“大而不倒”的光伏龍頭企業開始走出市場的“極夜”。一個產能噴發、新品迭出、精細分工,擁有更深刻互聯網和金融標簽的光伏新周期已然來到。種種跡象表明,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一大批淘金者開始重新進入光伏行業。
不論是綠巨人的掌門人史玉柱抑或是地產大亨恒大集團掌門人許家印,均宣稱在光伏行業大肆布局,野心極大。數百億資金的涌入,又開始攪動曾沉寂一段的光伏行業,外來者的加入似乎又預示著光伏行業的春天來了。在光伏行業深耕多年的從業者們,永遠都忘不了在經歷了2004年光伏快速增長后,金融危機突遇行業降溫時那段慘淡的時光。在2010年前這6年間,無數資本涌入這個具有夢幻色彩的新領域,新能源上市公司的超高市盈率讓投資者趨之若鶩。隨后,波譎云詭的新能源市場,經歷了“過山車式”的發展。企業老大無錫尚德以及賽維LDK的破產風波,演繹著光伏發展歷史上最具悲劇色彩的一刻。
如今,曾經最年輕的新能源首富彭小峰帶著綠能寶——將新能源與理財結合的太陽能類金融理財產品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他在光伏行業的制造端之外找到了新的機會。
更讓人驚訝的是,2015年中國首富從新能源行業誕生。在上個月由胡潤研究院發布了“2015年胡潤全球富豪榜”中,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以1600億元“身家”超過了馬云和王健林,成為胡潤百富榜16年來第12位中國“首富”。
2014年,光伏行業發生這些變化似乎都在說明光伏寒冬已遠去,雄心和信心在中國光伏市場上再次被點燃。在小企業走向破產之后,一批“大而不倒”的龍頭企業開始走出市場的“極夜”,他們在市場的低落期重整旗鼓,也在新市場的爆發中找到了機會,更在波動的市場中學會了更好掌控風險的生存之道。
對他們這批經歷過市場大起大落的存活者而言,光伏的新周期已經到來。
新產能
2011年,光伏行業需求的波動與參與者的增長以及產能的迅速擴張形成了強烈的矛盾,光伏制造環節產能嚴重過剩。據統計,當時產能大約在50-60GW,而需求在30GW左右,并且在2012年市場幾乎未出現任何增長的情況下,導致產品價格大幅下降,2011、2012年大面積企業出現嚴重的虧損,背負較高的負債率。
在全球市場陷入低迷、產能過剩的現實面前,光伏世界的童話故事不堪一擊。然而,對于國內的制造企業而言,還在苦苦支撐的他們在兩年后迎來了新的市場。中國本土市場的啟動成了眾多企業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從公開的數據可以看到,2010年國內光伏裝機僅為86萬KW,到了2013年國內光伏裝機已達到1943萬KW,2014年我國全年光伏發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已經達到2805萬KW,三年間,中國國內市場快速崛起。
與需求擴張相匹配的是,產業鏈條上游的產能也在不斷增加。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公開的數據,2014年多晶硅產量達到13.2萬噸,同比增長57%;硅片產量達到38GW,同比增長28%;電池片產量達到 33GW,同比增長32%;組件產量達到35GW,同比增長 27.2%。此外,產業鏈各個環節均有企業進入前十,如多晶硅(4家)、硅片(8家)、電池片(5-6家)、組件(5-6家),并且第一名均為我國企業。
除了總體產能擴大,全行業特別是光伏組件和電池制造龍頭也紛紛宣布擴產。一些企業訂單排得滿滿的,24小時開足馬力還不夠,這顯示著目前一線大廠訂單充沛。
事實上,自從2013年第4季度起,已有多個企業向外公布了產能擴張計劃,其中一些已經達到了GW級別,并且一些企業以兼并收購的方式快速完成這一計劃。以晶科能源為例,晶科能源在2013年內增加了數百兆瓦組件產能,而又再次宣布收購尖山光電,此次收購可為晶科帶來約500MW 的電池產能、500MW硅片產能,以及100MW組件產能, 從而將總額定產能增加至2GW以上。此外,阿特斯太陽能已經將其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組件工廠產能由2013年末的330MW提高至了2014年1月31日的 530MW。
據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瞿曉鏵介紹,阿特斯常熟組件廠在擴產,新增產能300MW,增加得不多,只不過比以前增加了百分之十幾。電池片廠也在做新的增產計劃。
令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欣慰的是,除了產能的擴張,隨著市場的逐漸回暖,我國光伏企業產能利用率已經得到有效提高,盈利狀況趨好。其中骨干企業出現了滿產超產情況,部分企業產能利用率達到85%以上。
對制造企業而言,更為重要的指標是毛利率。2012年光伏企業毛利率跌倒最低點,有的甚至出現了負值。而到2014年,這一狀況已經明顯好轉,在2014年第三季度的財報中,阿特斯、晶科的毛利率已經超過20%。
業績轉好帶來的直接影響是,美國中概股光伏板塊從2013年底開始實現了多個交易日大漲,光伏企業的市值以及股價不斷被推高。這也讓兩年前負債較高的制造企業稍微松了一口氣。
新趨勢
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當前的光伏制造行業,供需格局逐漸趨于平衡。從2013年開始需求重新增長,價格趨于平穩,而制造企業大多在降本增效,毛利率開始有所恢復。
在航禹太陽能執行董事丁文磊看來,2012年開始,德國、意大利開始大幅削減補貼,歐洲光伏市場連續大幅萎縮。國內市場每年保持10GW以上安裝量,新興市場的崛起包括東南亞、日本、非洲,填補了美國、歐洲市場下降的缺口。
根據全球新能源資訊提供商Solarbuzz預測,亞太市場需求預計將持續增長,2015年維持全球過半的市場份額。
直接導致的結果是2014年,組件出口區域多元化,對日本出口持續增大,對歐洲、美國出口放緩。其中,組件對日本出口全年占比40%,但是2015年預計日本市場放緩,產業面臨波動。而與此同時中國本土市場增量不容忽視,特別是國家對于分布式的大力扶持。
“由于2014年底有大批已經開工建設而未投產的項目(估計有5GW),以及部分地區已建成但未納入規模,預計2015年我國光伏市場將出現較大增長。”王勃華說。
由于分布式的崛起,一些行業人士認為在2015年看好農業大棚、灘涂、魚塘光伏等“地面分布式電站”將呈現爆發增長,堪比火熱的西部地面電站。
而正是分布式市場的崛起,也給制造行業產生了一些新的沖擊,比如在日本,土地和人工成本高,因而開發商對于電池轉化效率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這也給單晶電池的量產埋下了伏筆。
去年,SolarCity斥資3.5億美元收購高效單晶光伏電池組件生產商Silevo,并計劃建設GW級組件工廠,表明了市場對于單晶路線的認可、確立了單晶路線的發展趨勢。SunPower、Firstsolar、三洋以及臺灣電池廠商都在擴產單晶電池產能,其中Sunpower預計2015、2016年產能將由目前的1.2GW提升至1.4GW、1.8GW。
國內企業也對單晶產品燃起熱情。從2013年開始,隆基股份和中環股份的單晶硅片產能就呈現擴張態勢。2014年7月,隆基股份更是宣布定增預案,計劃募資19.6億元加碼2GW單晶硅棒和切片項目。隆基股份在公告中表示,上述項目將強化公司作為全球最大單晶硅片制造商的戰略地位。國內最大的多晶硅片生產商保利協鑫也在原有的產品線中新推出N型單晶硅片。
齊魯證券電力設備新能源分析師沈成認為,對于新型電池比如單晶的研發投入也決定了未來公司的走向,在行業內由于分布式的崛起高效單晶替代多晶趨勢逐漸明朗。
他從發電量、轉化效率以及成本三個方面對單晶和多晶電池進行了比較。從發電量來說,由于弱光性更好、溫度效應更好、衰減更低、線纜損失更低,所以單晶發電能力更強。部分在運營的單多晶電站的對比數據顯示,同等功率下,單晶比多晶普遍多發電約5%。在轉換效率方面,單晶(尤其是N型)電池的提升空間遠遠大于多晶電池,PERC技術推廣對于單晶的效率提升更明顯。成本下降空間,不論是P型單晶還是N型單晶產品,成本下降空間遠大于多晶產品。
因而,在電站投資中,度電成本會越來越受到重視,單晶組件盡管每瓦成本略高,但是發電量高5%,度電成本已經具有相當的競爭力。
在沈成看來,全球需求結構性轉移,今后增量較大的日本、美國、英國市場使用單晶比例較高。國內市場由于分布式的啟動,單晶在屋頂項目的性價比明顯提升,單晶比例也將持續提高,未來市場需求增速有望超過30%,高于光伏行業整體增速。
在大幅擴產的當下,單晶等新技術的出現已經給行業新周期注入新的血液。在以多晶為主流的技術浪潮中,產品同質化現象等嚴重問題有待解決。
而在新技術的推動下,晶硅產品的轉化效率幾乎以每年1%比例提高的同時,成本也在不斷走低。2011年,晶硅組件成本還在接近1美元/瓦的水平,到2014年底成本已經降低一半,降至0.46美元/瓦。
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易躍春看來,在未來,光伏電站仍以晶硅類電池組件為主。薄膜電池組件、高倍聚光電池組件及其它新型電池組件將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光伏電站的造價進一步降低,經濟性進一步提高。到2020年,光伏發電項目造價基本達到7000元/kW左右。
不可忽視的是,多種新型產品的出現從另一角度推動了晶硅電池的進步。
專業化分工
在過去兩年間,中國、日本光伏市場成為新的增長極,主導全球光伏市場。亞洲市場包括日本和中國市場的崛起已經中國光伏制造業帶來的利好已經顯而易見。
因而,下游電站對于產品銷售拉動作用也在逐漸凸顯,因而出現了制造企業大批參與電站投資的現象,光伏電站具有較高利潤率,成為公司毛利率提升的重要原因。
在光伏的上一輪周期中,由于中國制造的產品優勢,讓包括尚德、英利、賽維、天合光能等在內的眾多光伏企業的全球市場占有率都有大幅度的提升。那么,在現階段,企業轉型的快慢決定了這些傳統制造巨頭們的生存境況。
早在幾年前,阿特斯開始進行轉型,由最初的“單純光伏組件制造商”轉型為“光伏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雖然和競爭對手共同遭遇歐洲市場的萎縮和美國的“雙反”,在全球光伏市場不景氣的大環境下迎來了光伏電站銷售的收獲季節。
除了像阿特斯這樣謹慎進入下游電站的企業,甚至有些公司想把電站資產分拆出來,也就是說單純的制造企業身份已經發生改變。
在過去,某些光伏巨頭采取過度追求全產業鏈條,給企業資金、人才、管理、營銷等方面造成了巨大壓力,非但未給企業帶來預期盈利,反而使其陷入虧損泥沼無法自拔。在光伏寒冬期間,“瘦身”成了光伏企業縮減虧損、降低支出的必要手段,財務費用、管理費用的大幅降低能夠為企業帶來直接的利好消息,部分企業逐漸改變以往一味追逐高增長、高營收的發展理念,轉而向專業化模式進軍。
“如果說過去的中國光伏企業還停留在對一體化以及全產業鏈追求上,那么現在,專業化的分工以及平臺已經開始出現,這也是光伏新周期中出現的主要一個特征。”上海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分析師韓啟明向《能源》雜志記者總結道。
制造企業進入下游項目開發,與其他專門從事項目開發的公司一樣,項目開發完成后可以選擇持有、采用YieldCo等模式融資、或者銷售給機構投資者,彌補上游制造業務由于組件價格快速下跌利潤下降的損失。(yield,即英文“收益”;而co即company,“公司”之意,因為這類企業的共同特點是通過收購和持有高質量發電項目為投資人產生穩定可觀的現金收益。)
據Solarbuzz報告顯示,20家主要太陽能光伏組件供應商中,有部分中國廠商已經將下游業務部門分拆,以準備首次公開募股(IPO)。有兩家一線中國組件供應商,晶科能源和中盛光電,已經拆分下游業務以準備IPO。日本的一線組件供應商,包括夏普和松下,也宣布將調整太陽能業務模式,以成為能源解決方案提供商。
當然,光伏巨頭協鑫集團也在進行進一步深度的調整。
在光伏行業內,協鑫集團涉及產業從光伏材料多晶硅的制造,不斷向下游系統集成及光伏電站拓展。從去年年初開始,協鑫集團對各大板塊進行分拆,打造了保利協鑫能源(03800.HK)、協鑫集成科技(002506.SZ,原名為超日太陽)、協鑫新能源(00451.HK)等三家控股上市企業。
在協鑫集團董事局主席朱共山看來,此次實行業務拆分,把光伏電站業務從制造業中剝離出來是為了實現更專業化的經營。
2014年5月,保利協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收購了在香港上市的森泰集團并注入光伏電站資產,完成股份認購后間接持股62.28%,正式成立下游電站業務上市平臺,與上游制造業分離。
與上游制造實現分離后的協鑫新能源成為了獨立的電站投資平臺,掌握更多的電站資源成為了他們最為根本的任務。協鑫新能源于1月27日公告,截至目前公司光伏電站總并網容量667.5MW,新增開工在建項目541MW。公司同時披露,2015年規劃全年新增裝機并網2GW,在手加在運容量2.6GW。未來2年新增并網分別達2.5GW和3GW。
除了協鑫,對國內電站涉獵頗多的晶科公司也開始進行將制造業與電站業務分離的嘗試。2014年,晶科公司宣布國開國際投資、麥格理以及新天域資本已同意對晶科能源下游太陽能光伏電站業務進行總額為2.25億美元的投資。
這就是意味著晶科電力的分拆上市工作,一直在緊鑼密鼓地準備中。晶科能源投資關系總監劉斯銘對外宣稱,晶科電力不是純Yieldco,它涉及到項目的開發、融資、EPC、運營,所以把晶科電力定義為一個growth IPP 更貼切。在未來,母公司和晶科電力的業務往來更多是組件的銷售和其他方面的支持,而不是由母公司開發再轉讓的模式。
毫無疑問,對于業務平臺的專業化整合,也是光伏行業進入新階段后一道分水嶺。在光伏圈內,出現了一批分別進行電站EPC以及進行電站運營的上市公司,比如A股中做EPC開發的代表企業有特變電工、中利科技、陽光電源、海潤光伏、航天機電等,做運營的有愛康科技、江蘇曠達、彩虹精化等,而港股有協鑫新能源、聯合光伏、順風清潔能源、江山控股等。
對于重回正軌的光伏行業而言,專業化的分工代表著精細化經營和管理的到來。區別于以往,中國光伏企業在世界光伏市場中,不再光憑借產品的高性價比來獲得市場的認可。在新的光伏周期中,他們身上將會貼上更多的標簽——金融、互聯網與新能源行業的結合會給新周期中的光伏企業帶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