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工業報記者孟凡君“未來10~15年,全球能源、鐵礦石、銅、鋁需求增量將來自于印度和東盟國家,接續中國的需求,并將推動全球礦業的持續繁榮。2020年之后,隨著印度、巴...
中國工業報記者 孟凡君 “未來10~15年,全球能源、鐵礦石、銅、鋁需求增量將來自于印度和東盟國家,接續中國的需求,并將推動全球礦業的持續繁榮。2020年之后,隨著印度、巴西等國家陸續進入工業化高峰期,全球資源需求將又一次高漲,資源價格會進入又一次上漲周期。
當前,東盟正處于經濟發展對礦產資源消費高度依賴和增速最快的階段,有可能成為全球重要礦產資源需求的接替者,但需求不可能像中國那樣拉動全球的消費。日前,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資源室主任陳甲斌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未來10~15年,全球能源、鐵礦石、銅、鋁需求增量將來自于印度和東盟國家,接續中國的需求,并將推動全球礦業的持續繁榮。2020年之后,隨著印度、巴西等國家陸續進入工業化高峰期,全球資源需求將又一次高漲,資源價格會進入又一次上漲周期。
全球大宗礦產資源儲量呈增長態勢
陳甲斌介紹,隨著過去礦業“黃金十年”期的發展,在勘查資金與技術等要素投入的驅動下,世界不斷有新的重大礦床被發現,使以前沒有商業價值的礦床能進行經濟開發并利用,全球大宗礦產資源儲量大多呈現增長態勢。就目前探明的礦產儲量,按當前的開采水平估算,全球絕大多數礦產的儲采比均達到30%~50%。與此同時,技術進步全方位地拓展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范疇和空間,大量非常規能源、非傳統礦產、共伴生礦、低品位礦石、難選治礦石、以前難以達到工業要求的礦床變得可以經濟地開發利用,極大地提高了礦產資源的保障能力。
實際上,全球礦產資源供應格局與資源稟賦直接相關,資源豐度相對較高的國家與地區,往往都是供應的主要聚集區。但是,主要發達國家得益于資源需求的相對平穩、二次資源的回收利用體系成熟,同時,出于保護生態環境等目的,資源供應量有趨減態勢。不過,當前全球資源大國所生產的礦產品,正不斷地通過貿易等途徑流入發達國家及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其中貿易流量中的增量,主要流向了發展中國家,使得全球鐵、銅、鋁等重要礦產已形成了以南美和澳大利亞為主要出口方,以中國、日本和韓國為進口方的貿易格局。
礦產資源供應保障能力總體向好
在全球礦產資源供需關系上,礦產品的生產、消費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近70年,世界經濟出現了多次“恢復—回升—發展—衰退”的周期性規律,重要礦產品生產及消費也經歷了多次反復,但大多礦產品供需總量基本平衡,并略有富余。由于許多金屬具有不可破壞性和可替代性的特點,即可以循環利用或者找到替代品,極大地緩解了對原生礦產的需求,使得全球礦產資源供應保障能力總體向好。
中國地質科學院全球礦產資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安建表示,發達國家的礦產資源消費與經濟發展呈現一種“S”形演化軌跡,反映出資源消費與經濟發展的一些內在規律性聯系,在經濟增長的不同階段,對應“S”形軌跡形成礦產資源消費的起飛點、轉折點、零增長點。
具體來說,礦產資源消費的起飛點。不論是能源還是其他大宗礦產資源,人均資源消費的起飛點均集中于人均GDP2500~3000美元,它代表了一個國家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礦產資源開始加速消費。礦產資源消費轉折點,即人均礦產資源消費增速由大到小的轉折點,由于不同資源的性質及用途不同,這一轉變點的位置也不同,分別對應于經濟結構的重大轉型期。鋼、水泥屬結構性材料,其轉折點集中于人均GDP6000~7000美元時,對應于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的高峰期;人均能源消費的轉折點集中于人均GDP1萬~1.2萬美元,對應于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轉型的開始。之后人均能源需求增速開始下降。礦產資源消費零增長點。從國際上看,鋼、水泥人均消費的零增長點集中于人均GDP1萬~1.2萬美元時期;人均能源消費零增長點出現在人均GDP2萬~2.2萬美元時,它標志著后工業化階段的開始。
而發展中國家出于經濟發展需要,資源開發意愿不斷增強。因此,在不同目的與背景的驅動下,當前全球礦產資源供應格局步入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并重的時代,只不過由于礦業在各國經濟中的地位不同,導致各國礦業發展的模式與軌跡會有差異性的變化。
主要礦產品消費仍處于高位態勢
目前,已經完成工業化的國家仍是當今世界礦產資源消費需求的主體,但消費量占全球的比重呈下降趨勢,而發展中國家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資源需求總規模持續增長,占全球的比重越來越大,尤其是中國、印度等人口大國,正在迅速成為世界礦產品需求增量的主要聚集區,使得全球礦產資源消費重心“東移”跡象明顯。
我國是全球能源與礦產資源第一消費大國,主要礦產品的消費依然處于高位態勢,特別是石油、鐵礦石、銅等大宗礦產,進口資源占消費的比例超過了50%。除稀土、鎢、鉬等少數傳統優勢礦產之外,我國主要礦產資源幾乎都存在全面對外依存現象,形勢依然嚴峻。統計數據顯示,煤炭約占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的66%,石油消費占比17.1%,天然氣、水電、核電及風電等低碳與非化石能源約占總量的16.9%。我國以化石燃料為主,這種能源結構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其中石油是我國能源問題的核心,也成為我國能源供需中的“結癥”,供需缺口會越來越大。
王安建介紹,我國進入工業化中期轉型調整期,重要大宗礦產資源需求還在緩慢增長,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資源需求增速將全面回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世界資源需求明顯減緩,但是消費大國地位難以改變,2020年前后我國主要礦產需求將陸續達到峰值,并將在2025年前后陸續達到頂點。目前,盡管資源需求增速放緩,但是資源需求仍將處于高位運行,資源需求總量仍然巨大。特別是受國際環境影響,我國主要礦產品產供銷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繼續回落,下行趨勢明顯,有的甚至進入負增長態勢。
從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階段看,除鋼鐵消費基本處于峰值期外,其他大宗礦產資源需求無論總量、人均量還是會緩慢上升,只不過是增速有所放緩,正處于增速減緩期,出現了短時期供過于求的局面。由于我國正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其他行業對礦產品的需求不可能短時間內大幅上升,加之對資源開發的環保要求越來越高,以及開發成本的上升,礦業將成為高門檻行業,新常態下面臨嚴峻挑戰。因此,礦業發展要主動適應新常態,一靠改革,二靠創新,在轉方式、調結構中,要用現代技術裝備改造傳統礦業,促進礦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