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點滴見聞再看制造業如何做強上周,李克強總理回河南考察。在首站洛陽礦山機械廠,總理的一個重要關注點是技術工人。他希望工人、技術人員和社會創客群通過&ld...
——從點滴見聞再看制造業如何做強
上周,李克強總理回河南考察。在首站洛陽礦山機械廠,總理的一個重要關注點是技術工人。他希望工人、技術人員和社會創客群通過“互聯網+”推動中國品牌、裝備走向世界,展現競爭力,創出中國金字招牌。他說,中國工藝還需要在“雙創”上加把勁,期望企業培養的“大工匠”更多成長為“大國工匠”。
其言諄諄,其心殷殷。技術工人是制造業的脊梁,沒有一流的工人就沒有一流的產品。工藝水平不高,這是中國制造大而不強的重要原因和表現。對此,恐怕每個中國人都有切身體會。外人眼中,中國制造曾是價廉質低的代名詞。網上有一篇博文,說一位旅美華人在美國買抽油煙機,想使用中國制造長長中國人的志氣,無奈經過幾番考察、比較,最終還是選擇了韓國制造。他不禁長嘆:我們做的東西為何好不過別人呢?!
李克強總理的親身經歷可以給出一些解釋。據報道,總理曾在去年一次國務院常務會上提及一個故事:10多年前他到歐洲考察,一位技術工人澆灌出來的金屬棒,“一個氣泡都沒有,機器都沒他做得好!”李克強說,“我們最缺乏的正是這樣的高級技工。”
此種局面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幾千年來,士農工商的社會階層順序在國人觀念中根深蒂固。即使現在也少有家長愿意讓自己的孩子首選職業學校。據報道,山東一所職業學校煞費苦心想出了為學生授學位的點子,可報名者依然寥寥。
最近,微信朋友圈的一條信息讓人對中國工藝水平低的深層原因有所領悟。針對生產線上出現的空包裝現象,中國工廠拿電扇把空包裝吹走了事,而美國企業卻斥巨資研究解決。對這條信息流露出的洋洋自得,我們不知是不是該高興。殊不知,這種小聰明似的機巧、投機似的湊合,是釀成中國制造價廉質低苦果的重要因素。投機取巧則是急功近利價值觀的產物。
觀念決定方向和成敗。這些年,在農業化向工業化轉型中,我們一直在亦步亦趨地學習西方現代工業,追趕的腳步太過匆忙,既忽視了學習其工業精神,也沒有涵養自己的工業精神。有學者痛惜地把缺失工業精神的中國制造比作身體強壯卻沒有靈魂的巨人。
當前,低端制造向東南亞轉移,高端制造向發達國家回流。面對夾擊,中國制造必須圖強,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制造業之路。培養數量更多、質量更高、愿意投身制造業的技能型人才是當務之急,重拾中國工匠精神乃治本之策。
在漫長的農耕文明中,勞作者以他們的創造記錄著歷史,以他們平凡的偉業書寫著人類的文明。他們“對自己的工作都是兢兢業業,奴隸般的忠心耿耿”。早在《詩經》中,就把對骨器、象牙、玉石加工形象地描述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在論語中對此十分肯定,朱熹《論語》注中解讀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孫中山先生則擴展到整個近代工業,概括為“精益求精”。這種對工藝精細程度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與西方工業精神中從99%到99.99%的追求不謀而合。
受傳統文化熏陶,中國工匠精神還有其獨特內涵。有學者概括為:“西人手工,匠心工致,依循幾何物理,講求機械規則。工能致用,理能推繹。中國手工,匠門意象,依天工而開物,觀物象而抒臆,法自然以為師,畢纖毫而傳神。”
精益求精的基礎上,中國古代工匠匠心獨運,把對自然的敬畏、對作品的虔敬、對使用者的將心比心,連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傾注于一雙巧手,讓中國制造獨具東方風韻,創造了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曾侯乙編鐘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為“稀世珍寶”;北宋徽宗時燒制的汝瓷,其釉如“雨過天青云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似玉非玉而勝玉”,被稱之為“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
天工開物,隨物賦形。中國工匠精神附著于精美絕倫的作品,世代相傳,成為中華民族對制造業的價值取向共識。如果我們承繼這種東方智慧來支撐現代工業,應該會帶來西方精準和東方詩意的美妙融合,成就中國制造業的獨特風韻。
重拾中國工匠精神不可一蹴而就。支持西方制造業強國的工業精神經過了幾百年的沉淀積累。德國從19世紀初開始,經過100多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嚴謹、認真、不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工業精神。瑞士專注、一絲不茍的工業精神也歷經數百年磨礪。
重拾中國工匠精神需要國家、企業、社會形成合力。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形成有賴于傳統文化的熏陶,也有賴于國家“物勒工名”等管理制度和嚴格的質量考核標準。當下,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深意正是讓中國制造盡情揮灑才情。被視為“用三個10年完成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第一個10年路線圖,《中國制造2025》已開始實施。
一些大企業自覺發揮標桿示范作用。洛陽礦山機械廠建立了勞模工作室、大工匠工作室和工人創客群體,為技術工人提供了闊海高天。
“魯班爺的手,黃道婆的布,人有擔當就是擎天柱……”你聽,這是善于打翻身仗的中國人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