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業是工業文化的載體,新形勢下工業企業擔負著新使命,面臨著新挑戰。企業社會責任是工業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因此,工業企業要盡心盡責,恪守承諾,為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發揮重...
“企業是工業文化的載體,新形勢下工業企業擔負著新使命,面臨著新挑戰。企業社會責任是工業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因此,工業企業要盡心盡責,恪守承諾,為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發揮重要作用。”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日前在首屆中國工業文化高峰論壇上表示,要弘揚工業強國的精神文化,實體經濟要自強自立、敢于擔當,實施《中國制造2025》,提升實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蘊含五大內涵
李毅中指出,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歷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業文化,我國的工業文化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什么叫中國特色的工業文化?中國特色就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其共同的內涵,以下五項內容最為明顯。
一是從農業文明邁向工業文明,工業支撐著國家的實力,是社會財富的源泉,工業強國是國家戰略,工業報國是無數志士仁人的理想抱負,構成了工業的精神文化。
二是工業發展要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以及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人人遵守、事事遵循,可謂工業的法治文化。
三是經濟社會活動中人和人、人和物、人與環境以及各個利益相關方需要協作、共事,和諧相處,誠信守法,形成了工業行為文化。
四是在工業發展的長路中有成功,有失敗,探索積累創新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思維理念,各種發展模式、商業形態碰撞交匯,不斷地推陳出新,優勝劣汰,形成了工業的創新文化。
五是企業文化,因為企業是經濟的微觀基礎,是工業肌體的細胞,是工業文化的載體,處于不同行業、不同方位、不同層面的企業長期培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企業文化。
提升企業履責水準
在李毅中看來,企業文化中,共同點之一就是要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我國企業多年的實踐已經對企業社會責任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大家公認應該包括守法、誠信、承擔經濟法律責任。把握質量、節能、環保、安全等要素,維護職工和消費者的權益,參與社會公益等內容。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內外市場低迷,企業效益下滑。在此背景下,企業如何履行社會責任?李毅中認為,要守法經營,誠信為本,這個法律和道德的底線不能逾越,堅守綠色低碳,質量安全基本要素不能動搖。改革要付出成本,淘汰落后,化解產能過剩,需要付出代價,但仍然不能減緩改革步伐,要咬牙度過難關。轉變方式,要尋求提質增效,創新驅動,最大程度調動廣大員工積極性、創造性
面對新形勢、新常態、新任務,要提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效能和水準,李毅中提出如下措施:
依靠創新驅動,用創新驅動的戰略思維和創新文化提升生產力要素的質量和水平。工業是創新的主戰場,產業大軍是創新創業的主力軍,創新是破解難題,搶占先機的制勝之道,是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和自我需求。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弘揚創新文化是企業應該履行的社會責任,針對過去粗放式的要素驅動的弊端,實施創新驅動要全面地開展科技創新、產品和服務創新、管理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這五個創新。從而顯著提升生產資料、生產工藝、勞動力、資金和科技這五個生產要素的質量和效率,用五個創新來提升五個生產要素,從而推動經濟發展。其中科技創新是創新驅動的戰略支點,要完善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機制。
守法誠信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思想基礎和道德底線。依法經營誠實守信是市場經濟必然要求,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思想基礎,也是企業和企業家的道德底線。人與人的交往,人與社會的交往,都要講誠信,脫離了誠信將無從談起履行其他責任。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所以要依法治理,市場經濟也是要以德治人,當前市場發展和社會發展不匹配,不協調,不適應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比如質量誠信問題,頻頻曝光的質量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引發了社會、消費者對企業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擔憂。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一些企業降低標準,犧牲質量來降低成本,這個路子不對。侵害知識產權、專利權,假冒高端品牌,這個現象也屢禁不止,利用互聯網平臺制售假冒偽劣的問題開始顯現,這不僅坑害了消費者,更會葬送企業或者行業的前途。
弘揚工業法治文化、行為文化,始終抓住企業社會責任的重點不動搖、不松勁。企業社會責任內容中社會反應最強烈的是節能減排、品牌質量和安全生產。節能減排和綠色低碳,要重點在推進落實綠色制造。要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應用,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推行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提高制造業的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管理。要構架高效清潔的綠色制造體系。
實施質量興國戰略,要追求卓越,以質取勝,擴展市場。要強化質量管理,提升質量控制技術標準,健全質量保障、質量誠信體系,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品牌,引導消費、創造消費,拉動經濟,打擊假冒偽劣,保護知識產權,不斷提升企業的品牌價值和中國制造的整體形象。
工業企業必須秉持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的理念。堅決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方針,嚴格執行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加快企業生產經營的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實現本質安全。堅持不懈地排查治理隱患,杜絕重特大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和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