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前不久,網上流傳出一段視頻,大致內容如下:在一個臟亂的商業街上,富士康總裁郭臺銘手持金杯,大聲呵斥手下的總經理,你不修理它,我就修理你,我富士康不要這樣的員工…對面站著一位少年,典...
前不久,網上流傳出一段視頻,大致內容如下:在一個臟亂的商業街上,富士康總裁郭臺銘手持金杯,大聲呵斥手下的總經理,你不修理它,我就修理你,我富士康不要這樣的員工…對面站著一位少年,典型的流水線工人打扮,有點不屑、有點煩,網友給他配的內心獨白是:老子正好不想干了!筆者讀過一些關于郭總的傳記,也知道他的強大和溫柔,對于一個年過六旬的老人,我們實在不應該再去奢求他總是心平氣和地講話,畢竟,他的靈魂屬于那個舊時代,那個粗狂的時代,但對于富士康,以及它背后的中國制造業,我們不禁想問:除了用罵聲施壓,難道我們就沒有更好的管理手段嗎?中國靠制造業崛起,世界工廠的美名享譽全球,但卻沒有出現經典的管理案例。按照正常邏輯,勞動密集型企業要想保持平衡與穩定,勢必需要管理者花費巨大的心思來研究管理手段,可直到今時今日,中國制造業竟沒有向世界輸出任何的管理理念,究其原因,是我們消耗了大量的人權,在一種低人權的工作環境下,企業能輕松獲取大量競爭力,難免沒有足夠的動力去開發新管理手段,同時,中國制造從業者普遍學歷較低,之于先進的管理理念有著天然的隔閡,筆者有一位朋友在某制造業當主管,他經常翻看一些管理書籍,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團隊成員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制定學習計劃,練習辦公技能、在專業上進行拓展,但員工只是表面應付,私下里抱怨這些培訓占據了他們玩游戲的時間,久而久之,培訓成了企業的累贅,而朋友轉了一圈才發現:怒吼才是提高員工工作效率的最佳途徑,于是,辦公里到處回蕩著拍桌子的聲音,且彌漫著一股“死亡”的味道。

圈養管理,誰動了中國員工的人權?
如前文所述,中國制造靠低人權管理贏得了競爭優勢,這種低人權包括低工資、低勞保、低工傷事故價格、低環境補貼等等,企業靠廉價的生產要素,只靠簡單地擴大就能賺得盆滿缽滿,自然沒有提高管理、增加效率的沖動,更不要提什么創新應用了。這種低人權優勢只能在短期內發揮優勢,但勤懇的70/80后們漸漸老去之后,他們再也沒有體力,支撐自己在流水線如機器般工作10個小時,而新晉的90后員工則再也找不到父輩們的勤懇,于是,中國制造業普遍要面對的困難就是招工難,而這種低人權制造業最該控訴的地方在于:它耽誤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正當美國的孩子們泡在實驗室里研究領先未來10年的技術時,我們的孩子卻日復一日地組裝iPhone6和iPhone6 Plus,永不停歇!

隨著富士康的故事在全世界范圍內流行,中國工人的人權第一次進入公眾的視野,也出現了SER/FLA這種機構,以保證流水線上的工人能夠得到公正的待遇,首先進行改善的,無疑是富士康這種龍頭企業,事實上,代工大王之所以能長盛不衰,已然積累了大量的管理經驗,單就能把120萬員工安排在流水線上安心工作就已經是不小的成就。對于基層員工,他們每個月都會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舉辦相親相愛活動,每個園區內都建有電影院、圖書館和籃球場,他們甚至還出了一本叫做《鴻海》的雜志,以幫助員工更和諧的工作和生活;對于中層員工,富士康也有自己的培訓手段和留才政策,郭臺銘把新加入的大學生稱為“新干班”,全稱是“新世紀干部管理培訓班”,而且傳說鄭州園區前兩年還蓋了一大片的廉價房,專門供內部員工居住,瞬間提升了企業的歸屬感…
富士康的環境已經領先全國90%的制造業,但正如他們的發言人所講:我們不完美,但一直在努力。中國制造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能只靠出神入化的管理來維持穩定,要從根本上變革工作模式,否則,再多的雜志、再多的籃球場、再多的房子也沒有辦法給員工足夠的人權,未來制造業的員工需要體面的工作,和諧的團隊以及向上流動的路。
科技革新,給員工一條向上的路
其實,中國制造業的管理者也并非鐵石心腸,他們也盼著能像父親教育孩子一樣培訓員工,但眾所周知,低端的制造模式中,競爭力只剩下效率和UPH,在一種非理性的節奏中贏得客戶、訂單、贏得利潤。這種制度下,沒有人,也沒有時間去消化更高級的管理方式,而與之相對的,員工在快節奏的工作中已然疲憊不堪,流水線好像永動機一樣永不停歇,最難熬的當屬夜班,每次低頭看表都只過了5分鐘而已,而一些寄件工作容易引發幻覺,許多員工常常主動壓縮時間,如上了發條般機械苦干,但往往因身體過于疲憊,還是無法達成總量,有些大型工廠為了提高設備利用率,常年開設夜班,把一些少女的生理期都搞亂了。
縱然員工能打起精神應付工作,但走出車間后,再不會有精力去學習、去提高,而這些都是向上流動的資本,員工業余時間放松、放縱之后,也堵死了自己向上的路。
中國制造業總是疏于創新,甚至認為創新是一種罪惡,大家能賺到錢,卻找不到通向未來的路。事實上,健康的企業發展模式應該是不斷革新,不斷地挖掘員工“雙手”之外的能力,具體到制造業,諸如自動化、大數據、智能車間,這些新興的模式在消滅了大量的基礎崗位之后,又創作出新的崗位,體面、收入高、可以談一些成就感等高級事物,但同時也需要員工強大的知識儲備和專業精神。
最后,提醒制造員工,積極學習、改善自我是唯一向上流動的路,等制造業真正發生狂風暴雨之時,倘若沒有充分準備,人權和靈魂永遠都會捆在“作坊”里。(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