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導語:誰不想工資越掙越多?但在財政部部長樓繼偉看來,最近八年,我國工資增長率超過勞動生產率兩三個百分點,使得我國競爭力越來越不足。最終傷害的還是勞動者。這個問題你怎么看?中國工資水...
導語:誰不想工資越掙越多?但在財政部部長樓繼偉看來,最近八年,我國工資增長率超過勞動生產率兩三個百分點,使得我國競爭力越來越不足。最終傷害的還是勞動者。這個問題你怎么看?中國工資水平還有多少上漲空間呢?
樓繼偉批勞動合同法:工資增長過快恐傷及勞動者
在2月19日舉辦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6年年會”上,國家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指出,勞動合同法對企業的保護嚴重不足,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國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不利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導致勞動生產率太低,最終傷害的還是勞動者的利益。
他認為現行的用工制度脫離勞動生產率,工資剛性上漲。“最近十年,特別是最近八年,工資超過勞動生產率兩三個百分點,使得我們競爭力越來越不足,實際上代 工制是靈活用工,不可能長期發展。法律造成的扭曲,使這方面的用工制度,使生產力極大的退出。我們一直說要提高工資收入,但推得太早了。”樓繼偉說。
勞動生產率(Labor productivity)是指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的比值,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越多,勞動生產率就越高。如果工資增速超過勞動生產率,意味著企業支付的勞動成本將超過企業收益,如此一來,單位勞動力成本上升,工資上漲速度快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并且快出的部分要大于其他國家的,這就使得我們的競爭優勢在不斷下降,工資增長也將無法持續。
社科院副院長蔡昉表示,我國新成長勞動率每年在遞減,這部分人口的遞減,使得人力資本存量改善會放慢速度,要盡可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工資上漲,這是好事,改善收入分配。但是過快的上漲也意味著有過多的企業會變得困難。一部分承受不起高成本的企業已經垮掉了,一定的創造性破壞是需要的,這是進步的一種機制。如果過快的話的確會傷害我們的經濟,有點承受不起。因此,我們并不需要工資無限制上漲。
怎么辦?提高勞動力市場靈活性
“企業需要支付大量的培訓成本,使非技術員工成為技術員工?,F在企業最需的是技術員工,而情況是,企業把員工培養好了他就走了。如果企業說,如果員工要走就要支付大量的費用,則技能工人很難招。工資增長降低勞動力市場投資的意愿,學生失學率上升,工人不愿意放棄當前收入培訓,所以出來了勞動派遣工的制度。企業內部應該推行工資集體談判。”樓繼偉說。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認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長期時間內,我國工資增速是低于勞動生產率增速的。最近幾年工資增速超過勞動生產率增速,這是對過去長時期工資增速慢的彌補。當然,當前面對經濟下行,我們應研究如何增加用工靈活性,讓勞資雙方平等協商、抱團取暖、共渡難關。這與勞動合同法并不違背。
蔡昉則強調可以通過穩定農民工就業提高勞動參與率、繼續實現資源重新配置而獲得全要素生產率。農民工市民化也有利于增強教育培訓,進行生育政策調整,提高總和生育率,改善未來的人口結構和質量。大家都知道農民工有了戶口沒有后顧之憂就不會每年回老家了。所以,農民工市民化至少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
中國工資水平還有足夠上漲空間嗎?

各國法定的稅后最低小時工資,中國水平遠低于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單位:美元)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在這樣的情形下,還能不能談漲工資,工資又如何才能提高?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陳宇認為,只要工資增長水平不超過勞動生產率增長水平,這種增長就是可以持續的。據經濟參考報初步統計,2015年各地公布的工資指導線相比2014年多持平或下調。例如,北京2015年工資增長基準線由去年的12%降為10.5%;上海2015年基準線為10%,較去年下降2個百分點;廣東2015年基準線為8.5%,較去年下降0.5個百分點。新疆、天津、山西、陜西這4省市基準線均下調了3個百分點,降幅最大。除了政府制定的工資指導線的下降,從機構調研數據也可以看出,經濟增速和就業形勢的變化已經對薪酬增長造成影響。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認為,我國目前的工資水平仍有足夠上漲空間,工資漲幅在5%至10%區間,符合中國經濟真實現狀。2015年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同比增長分別為6.6%和7.5%。這都是由于第三產業提供的就業崗位與薪酬在增加,使得去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至50.5%,高于第二產業10個百分點。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中國老百姓“漲工資”的根據地轉移到了服務業。
在發達國家,工資一般會占企業運營成本50%左右,而在中國則不到10%。在發達國家,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55%以上,在中國則不到42%。因此,通過幾年的努力,提高比例,也是一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產率提高了,要體現在漲工資上,漲工資有錢了,才能夠去消費,這一點對中低收入者來說尤其關鍵。
需要強調的是,勞動生產率的提升,使得企業有能力消化漲工資帶來的成本。企業主對此不要有太大壓力,因為漲工資可以成為一種經濟動力。應對的關鍵是用新興利潤化解漲工資的壓力。即使是在產能最為過剩的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也可通過合并、轉行、走出去等方式來化解。
趨勢:企業漲工資將趨于謹慎

權威部門一名經濟學家表示,說全世界都要漲工資是一個大玩笑,各經濟體的經濟狀況差異很大,而不同單位、公司或雇主都給員工漲工資,顯然不現實。2016年能不能更快促進工資上漲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他說,“我目前還沒有看到這樣的消息”,即便是國有企事業單位,目前也沒有要上調工資的消息。
有機構預測,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企業利潤空間縮小,支付能力下降,更多企業將采用減少調薪次數和降低調薪覆蓋率的方式來減輕企業的營運壓力。在就業壓力增大背景下,2016年多數企業對調薪也趨于謹慎。前程無憂公布的報告顯示,2016年將進行一次調薪的企業比例較2015年小幅下降0.4個百分點,為69.9%;2016年預計調薪超過一次的企業比例將下降0.6個百分點,降至15.6%??梢姡鎸Τ掷m上漲的人工成本及運營成本壓力,計劃多次調薪的企業明顯減少,大部分企業采取了全年只進行一次調薪的策略。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不減的情況下,如果你的單位還能給你8%以上的加薪,那么恭喜你跑贏了多數企業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