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中國西北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鋼鐵鑄造企業共享集團,正在運用3D打印新技術重塑中國制造。“以前在噪聲轟隆、塵土飛揚的廠房工作,衣服幾乎每天都得洗。現在在溫濕度恒定的車間里動動手指
位于中國西北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鋼鐵鑄造企業共享集團,正在運用3D打印新技術重塑中國制造。“以前在噪聲轟隆、塵土飛揚的廠房工作,衣服幾乎每天都得洗。現在在溫濕度恒定的車間里動動手指就行了。”從集團鑄造車間經培訓調到3D打印車間、從事砂型打印的工人張超說。
在這家企業,3D打印技術用一道工序將砂型制造環節的模具制作、造型、造芯、合箱四道工序全部替代,鑄件質量和效率大幅提高,精度從最高正負1毫米提高到0.2毫米左右。鑄造業“老大難”發動機缸頭生產的廢品率也從平均30%降到5%以內,中速柴油機機體的生產時間則由8天縮至1天。
“3D打印正在改變歷史。”共享集團3D產業中心副主任孟慶文說。
這家成立于1966年的老鑄造國企通過創新煥發了生機,在鑄造業3D打印上取得革命性突破。目前,企業生產的60%-70%的產品銷往亞洲、歐洲、美洲的1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用電氣、馬扎克、西門子等國際知名企業都是它的客戶。
2月初,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考察共享集團時稱,3D打印實現了鑄造產品從“傻大黑粗”到“窈窕淑女”的轉變。李克強說,用顛覆性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有空間。
去年5月,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這是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中國制造2025》的推出增強了我們轉型的信心。總理考察時談到的新舊動能轉換、‘互聯網+’等,更是極大鼓勵了我們的研發團隊,讓我們堅定了走創新轉型道路的決心。”彭凡說。
除鑄造業外,3D打印技術在中國還被廣泛應用于汽車制造、家用電器、生物醫療及航空航天等領域。從C919大型客機的機頭窗框,到“浦江一號”衛星的天線支架,中國3D打印技術應用取得長足進展。
受國際經濟形勢低迷等影響,中國不少傳統制造企業因產能過剩、產品低端等問題陷入困境。在業內人士看來,利用3D打印等科技創新手段實現轉型,或將成為這些企業的一條出路。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2015年秋發布的一項報告稱,創新是中國未來十年能否保持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2025年前,服務業和制造業創新活動對中國經濟每年的貢獻預計可達1-2.2萬億美元。
清華大學生物制造和快速成形中心林峰教授說,與傳統制造技術明顯不同,3D打印是在計算機控制下,通過堆積材料制造產品,即增材制造。
“傳統制造方式像建窯洞,需要挖去多余的土;而3D打印則像蓋房子,用一塊塊磚堆起來,自由度很高。”林峰說。
目前,南京、武漢、珠海、青島、成都、無錫等地已成立或正在籌建3D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園區等。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多所院校也設有3D打印研發實驗室。
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采用3D打印技術已經制造了50多種規格、數百件大型關鍵構件,在飛機、航天器、燃氣輪機、汽輪機等十多型裝備工程中得到實際應用,使中國成為掌握大型關鍵金屬零部件3D打印技術并成功工程應用的國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盧秉恒說,“遍地開花”的3D打印技術研發可以推動中國制造業向高端發展,支持中國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去年底發布的報告顯示,2005年以來,全球3D打印和機器人工程學領域的專利申請1/4來自中國,為全球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