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天是3月的最后一天。本月高端會議、論壇異常密集,讓市場有更多機會聽到了決策層的聲音。結合今年前兩月部分向好的數據,中國經濟在這個春天里感到了越來越多的暖意。現在的問題是,在國際國...
今天是3月的最后一天。本月高端會議、論壇異常密集,讓市場有更多機會聽到了決策層的聲音。結合今年前兩月部分向好的數據,中國經濟在這個春天里感到了越來越多的暖意。現在的問題是,在國際國內環境不確定因素仍多的情況下,當前的回暖是短期性的還是趨勢性的?就這一問題,《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多名專家表現出較大的分歧。
一方面,有觀點認為經濟托底政策效應已經開始顯現,未來經濟會步入更加穩健的軌道;而另一方觀點則認為,中國面臨的可預測和不可預測的風險仍多,如果后續政策力度不夠,隨時有可能再次陷入低迷。但總體上看,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專家普遍稱,目前的回暖跡象并非根本性企穩,更多是政策效應的顯現,經濟本身的內生動力仍待觀察。
大部分受訪人士的共識是,下月發布的宏觀數據對未來經濟走勢的研判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這主要是因為今年前兩月受春節因素影響較大,參考意義較小。此外,3月的經濟數據發布后,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隨之明朗,這更有利于判斷中期走勢。
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中國鐵路總公司等多個部門和企業的相關人士近日在接受本報采訪時都強調了政策“彈藥”的充足。有官員表示:“問題很多,但辦法更多,現在的政策儲備已經考慮到多種因素。”
高層密集發聲
3月高端會議和論壇密集,高層領導人紛紛發聲表達了對中國經濟的看好,讓市場有了更多信心。
在全國兩會期間的總理記者招待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談及中國經濟指標時表示“完不成已經確定的主要經濟目標,那是不可能的”。此后在博鰲亞洲論壇上,他再次強調“一旦經濟運行滑出合理區間,我們也會遵循經濟規律采取綜合性措施”。
李克強在闡述中國經濟形勢時表示,從整體看,經濟運行仍保持在合理區間,并出現新的積極變化;從走勢看,產業升級步伐加快,消費和服務業成為拉動經濟的主要力量;從長遠看,中國內需有空間、發展有韌性、創新有手段,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
同樣在3月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曾“劇透”:中國經濟一季度將能夠實現開門紅。
張高麗表示,今年1月、2月及3月上旬,主要經濟指標在向好的方向發展,比如用電量、耗電量、就業、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貨幣供應量都在向好。
與此同時,重要部門負責人也紛紛發聲,向市場傳遞信心。
央行行長周小川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達了對人民幣匯率的信心。他在回應外匯儲備下降時表示,當初中國外匯儲備急劇增長的時候,速度也很迅猛,“現在出去的多一點就多一點,過一段時間就過去了”。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稱,中國在增長速度換擋的同時,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動力不斷加快、轉換。同時,改革開放也釋放出了新的發展活力。
此外,多家機構也通過調整和發布經濟增速預測表達了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中金公司此前在對外公布的研報中,將2016年中國名義GDP增速預期從此前的7%上調至7.5%。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經濟發展研究組近日發布的《NAES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稱,一季度托底政策顯效,經濟穩中向好,二季度經濟將基本企穩。
上述中國社科院報告預測,一季度經濟增速為6.7%左右。受財政和貨幣政策發力的因素影響,經濟增長平穩運行的可能性較大,預計二季度GDP增速保持在6.8%左右。
向好信號增多
除了決策層不斷給市場吃“定心丸”外,從前兩月陸續發布的數據來看,各種經濟向好的信號以“超預期”的態勢密集出現。
3月12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工業生產數據顯示:2016年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5.4%,增速較2015年12月份回落0.5個百分點。但高技術產業、符合消費升級方向的新興產品仍保持較快增長。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信息化學品制造業同比分別增長27.5%、12.1%和21.1%;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智能手機和工業機器人同比分別增長60.4%、18.6%和17.7%。
還有分析人士根據3月份鋼鐵、用電量等數據判斷,3月份工業生產將更優于前兩月。
投資也出現比較明顯的企穩。1~2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累計同比名義增長10.2%,與去年四季度持平。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業投資結構繼續改善。其中,裝備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1.3%,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1.1個百分點;消費品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1.9%,比全部制造業投資增速高4.4個百分點;高耗能制造業投資同比下降2.5%,而去年全年為零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物價漲幅回升,生產部門通縮出現好轉跡象。2月CPI同比上漲2.3%,比上月回升0.5個百分點,創19個月新高。2月PPI同比下降4.9%,降幅比上個月收窄0.4個百分點,近8個月來首次回升至-5%以上。
與此同時,1~2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807.1億元,同比增長4.8%。利潤總額的增長由負轉正,打破2015年全年下跌的頹勢。
有機構研究顯示,從2013年以來的數據看,工業企業利潤增速與GDP增速趨勢一致,以此推斷,今年前兩個月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回升可能暗示一季度GDP增速有望好于預期。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當前經濟運行正在發生微妙變化。其中,房地產投資超預期回升有利于推動投資企穩反彈;新開工和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大幅反彈,預示未來基建投資增長上行;信貸增幅加大表明實體經濟需求明顯回升;M1與M2形成倒剪刀差,說明經濟活躍程度回升;工業企業利潤恢復正增長;通縮狀況正在改善。經濟正在企穩向好。
企穩仍需后招
盡管中國經濟出現多種回暖跡象,但對于這是否真正意味著企穩,各界仍存爭議。不少分析人士稱,目前的暖意更多是政策效應的體現,還要等更多數據出臺作為研判依據,后續政策支持仍不可少。
長江養老保險首席經濟學家俞平康表示,今年仍然繼續關注穩增長調結構的議題,原因在于固定資產投資仍然延續下滑趨勢,制造業的內生增長動力仍有待提高,房地產投資增速近兩個月來有小幅企穩跡象,但持續性不足。因此,整個經濟下行的壓力還是大的。
俞平康稱,從目前的投資、工業增加值情況判斷,經濟下行的情況還將持續,預計至少要到二季度末三季度初才會出現較為可靠的企穩跡象。
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姜超也稱,目前生產仍在收縮而需求短期改善,持續去庫存或已接近尾聲。短期內經濟有所改善,但這種改善的持續性仍然存疑。
而中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的隱患也不容忽視。不少機構都提到,中國經濟還存在很多潛在風險,去產能去庫存等目前并沒有看到明晰的政策部署。此外,在外部不確定性增強的背景下,中國金融貨幣方面的風險也值得關注。
總體來看,認為政策需要繼續加碼助力經濟企穩的觀點仍占主流。比如前述中國社科院報告稱,應該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方法,加大力度擴大國內需求,使經濟運行保持在中高速增長的合理區間。報告建議在區域、產業、國企、財稅、金融、民生、開放、人口管理等領域推出一批力度大、接地氣的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