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頗負盛名的行業盛會之一,已躋身全球最大光伏展的SNEC一直被視作光伏技術發展趨勢的重要風向標。在剛剛于上海落幕的2016SNEC展上,澎湃新聞注意到,無論是參展企業規模、參展人...
作為頗負盛名的行業盛會之一,已躋身全球最大光伏展的SNEC一直被視作光伏技術發展趨勢的重要風向標。在剛剛于上海落幕的2016SNEC展上,澎湃新聞注意到,無論是參展企業規模、參展人數還是企業發布新品數,都遠超往年、創下新高。1500余家參展商、16萬平方米展出面積、26萬參展人數——對于技術性突顯的能源行業展會而言,這些數字不太常見,用火爆來形容并不過分。2015年,中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約15GW(1GW=1000MW,1MW=1000KW),同比增長逾40%;全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量達到約43GW,超越德國成為全球光伏累計裝機量最大的國家。展會的熱度和景氣度,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國光伏行業的增長態勢。
一位參展商對澎湃新聞感慨說,七八年前的SNEC展人很少,基本上參展的都是中國企業,客戶都是老外。近年來人一年比一年多,觀眾也各種各樣,超出了行業范圍。在今年的展會上,中國企業是絕對的主角,僅有的幾家外商展臺都不大,這與其他能源類展會相比,也屬特殊。中國光伏企業紛紛展示了貫穿全產業鏈的最新產品,從高效組件到光伏金融再到光伏應用、智慧管理軟件,說一千道一萬,都是在試圖化解行業頑疾、降低光伏發電的度電成本,最終擺脫補貼實現平價上網。
火爆背后,也有人提出了冷思考。盡管不少組件、電池和硅片等制造企業都宣告了產能擴張計劃,保利協鑫CEO朱戰軍認為,6月30日光伏標桿電價下調節點臨近,補貼標準下降導致投資商倒逼上游企業降價,因此上游光伏制造企業面臨著需求與售價雙重下行的巨大壓力。“小打小鬧外購硅料做點硅片都掙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他說道。
高效組件、光伏智造
“當前制約我國光伏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在于高效組件產能稀缺、光伏組件衰減嚴重造成投資者收益下滑、受環境影響導致組件發電量無法達到預期設計以及組件質量投訴頻發,這四大關鍵性因素已直接影響到電站項目的投資收益。”晉能清潔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晉能科技)總經理楊立友對澎湃新聞稱。
在首屆晉能科技開發者論壇上,晉能科技向業內展示了高效多晶組件、高效背鈍化單晶組件與超高效異質結組件三款產品,“目前公司量產270W高效組件產出比已突破78.29%,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其余一線大廠占比為5%-10%)”
楊立友還強調了“光伏智造”對質量控制的重要性。晉能科技采用在線監控設備、數據分析中心主機、自動化生產機臺,對制絨、擴散、刻蝕、測試分選等環節進行智能監測,達成生產鏈的精準控制,并最終實現生產自動化、智能化及可追溯化。
楊立友認為,要降低光伏度電成本,僅靠降低組件制造成本、提高組件效率還不夠,晉能科技還計劃從追蹤系統、逆變系統、智能控制與融資成本等多方面著手,打造晉能光伏生態圈。
此外,晶科能源在展會期間宣布,目前已經實現了20%以上的高效多晶電池的批量生產,有望在年內實現20.5%以上量產效率。
光伏智慧云平臺
目前國內光伏電站建設進入高速發展期,隨之帶來的可持續性運營等問題也日益突出,如何在生產運營階段管控好運維、設備故障和安全風險,如何提高監控管理時效和監測數據分析能力?于是,光伏大數據管理平臺成了兵家必爭之地。無論是制造端、運維端還是第三方,都推出了類似的軟件平臺。除了通過大數據進行故障排查與預警、降低運維成本、提高發電效率外,還可為光伏電站的資產證券化提供背書。
SNEC期間,上海航天汽車機電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航天機電)推出了自主研發的光伏電站運維管理平臺——eHorus智慧云,從光伏電站運維、檢測評估、監控與大數據應用、智能管理系統開發應用等提供“一站式”的智慧化管理整體解決方案。
“2014年,我們考察了整個中國國內光伏運維軟件以及國外的運維軟件。我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像SAP軟件,是全人類或是全世界先進管理經驗的一個結晶,大家只要用好這個SAP的功能,同時和自己的管理緊密結合,SAP必然會發揮它的作用。但是,運維軟件不是這樣。光伏電站是這幾年興起,沒有一個知識跟數據積累的過程。所以說,軟件公司開發出來的軟件,并不能把這些知識、經驗和數據積累在軟件里,于是我們下決心自主開發EHORUS智慧化平臺。” 上海航天汽車機電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航天機電)總經理徐杰對澎湃新聞(表示,航天級的eHorus智慧云的軟件產品將以免費形式推向市場,但背后的業務模式是多元化的,比如航天機電可以基于大數據為業主提供電站的年度體檢報告、提供數據分析服務等等,將來還可以利用該平臺積累的數據做發電預測和售電業務。“eHorus是我們的工具,從來沒有指望工具盈利。”
航天機電旗下上航電力總工程師余榮祖對澎湃新聞稱,與現有的許多運維軟件按照15分鐘一個測點存儲相比,eHorus智慧云的競爭優勢在于毫秒級的數據存儲與恒時檢索。
此外,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對澎湃新聞稱,雖然都在說光伏融資難,但其實銀行也很委屈。由于目前的投資回報率還不錯,也有穩定現金流,是銀行比較喜歡的標的。“為什么銀行持觀望或者很謹慎?因為這對他來講是陌生產業,不像賣一瓶水可以立刻分辨出好壞。一個電站或組件,不管給制造企業融資還是給電站融資,對于業外的人來說缺少一個評判標準。”所以,智能平臺的出現、電站發電數據的公開化,可以為銀行了解收益提供依據。
同樣看好借助大數據的資產管理,智慧能源管理公司遠景能源展出的阿波羅光伏云依托大數據計量模型,幫助開發商、投資商實現電站全生命周期數據管理,包括數據的穩定采集、安全存儲、嚴格審計、準確分析以及深度挖掘,以大數據驅動光伏電站資產的精細管理,讓電站資產保值增值。
光伏農業:光伏和農業,哪個優先?
光伏農業近年來迎來了一波投資熱潮。由于光伏和農業在土地使用上存在共性和互補,加上政策支持,光伏農業概念頗受熱捧。但有業內人士稱,不少企業打著光伏農業的幌子,四處跑馬圈地,占用土地建設地面電站,在地上隨便種東西,農業效益根本無人關心。此外,亦有企業以光伏農業之名進行宣傳炒作,實則奔著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而去。
光伏農業究竟優先發展光伏還是農業?兩者效益如何平衡?
“我們有30多種棚型,根據不同農作物的特點來設定。有的是完全不需要光的,比如食用菌,另一種是弱光性的,還有強光性的,這就需要在棚的設計上動腦子,而非以犧牲農業的品質和產量為代價。” 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昌盛日電)董事長李堅之對澎湃新聞坦言,光伏農業目前的確魚龍混雜,許多企業因為想做的項目無法落地,于是借了光伏農業的名義,但主管部門對倒賣路條的嚴格限制,以及專業性光伏農業企業的成長,會將前述企業擠出市場。
李堅之認為,很多人看農業都是往小里看,一說農業就想到菜,一想到大棚就想到反季菜。其實光伏農業的范疇非常大,水產養殖、林業、苗木都是大農業范疇,包括光伏治沙也有很大空間。
展會期間,昌盛日電與華為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李堅之稱,華為提供的組串式逆變器除了提高發電效率外,還可作為傳輸接口,收集農業相關的各種基礎數據,為下一步的有機農業和農業信息化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