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630搶裝潮”下的中國大多數光伏上市企業半年業績令投資者亮瞎了眼。不過,對于提前進入“狂歡”的中國部分光伏企業來說,擔憂情緒也在漫...
“630搶裝潮”下的中國大多數光伏上市企業半年業績令投資者亮瞎了眼。不過,對于提前進入“狂歡”的中國部分光伏企業來說,擔憂情緒也在漫延:搶裝“退潮”后,胃已撐大的巨頭們將何去何從,它們如何捱過僧多粥少甚至粒米未現的日子?據不完全統計,在已經公布半年報的光伏企業中,超過九成的上市公司業績飄紅。
航天機電2016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4.07億元,同比增長74.2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637.22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大幅增加,實現扭虧為盈。其中,在報告期內光伏組件銷量442MW,同比增長84%,國內市場實現銷售345MW,海外市場實現銷售97MW。
全球最大的光伏多晶硅生產制造商保利協鑫今年上半年實現收益約131.5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28.7%,股東應占盈利13.89億元人民幣,同比大增137.6%。
得益于火爆的應用市場,保利協鑫2016年上半年多晶硅片供不應求。據這份上半年財報顯示,上半年中,該公司保持滿產滿銷的局面,其中,多晶硅片銷量達到近8.9GW,同比猛增26%,貢獻了絕大部分利潤。該公司管理層稱,業績大幅增長,除了管控成本之外,旺盛的市場需求及硅片價格上漲成為其中很重要的因素。
財報還顯示,保利協鑫上半年毛利率達32.9%,同比倍增的股東應占利潤相當于中石油的2.6倍,在上半年大幅減值撥備的基礎上,利潤卻達到歷史新高。
協鑫集團在A股的另一重要成員——協鑫集成發布的半年報同樣令投資者興奮。這家去年重組超日太陽能的公司,在過去半年中實現營業收入67.08億元,同比增長88.04%,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9億元。2015年,協鑫集成因在A股市場最高漲超十倍而被資本市場熟悉。
在多晶硅公司一片喜慶的同時,和其有多年路線之爭的單晶硅陣營同樣頻傳捷報。
全球最大的單晶硅片龍頭公司隆基股份中期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超過8.3億元,同比增加630%。公開資料顯示,隆基股份中期凈利潤目前暫居同行業上市企業A股中的首位。
緊隨隆基股份身后的東方日升半年報顯示,2016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1.94億元,同比增長97.7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到4.80億元,同比增長365.72%。
凈利潤排名第三的南坡A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6688.33萬元,同比增長126.9%。
在紛紛大跳躍的業績增幅方面,創業板光伏企業向日葵上半年凈利潤增長2633.14%,成當前盈利增速最快的光伏企業。珈偉股份則以1966.43%的增速排在第二位。
此外,此前保殼成功摘帽的海潤光伏、億晶光電、陽光電源等眾多企業也均實現了業績大幅提升。在業內人士看來,上半年光伏企業業績向好的原因是,裝機量激增所致。
在8月27日的一個新能源高峰論壇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對眾多媒體表示,630搶裝潮致使上半年光伏裝機量超過20GW,是去年同期的三倍,正是由于迅速擴大的裝機量帶動了中國光伏全產業鏈的全面發展,也使得今年上半年眾多上市光伏企業半年報紛紛拿出了好業績。“中國光伏大企業的業績高增長實屬意料之中。”
王勃華在論壇現場演講中展示的PPT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規模已經超過20GW,新增規模相當于去年同期(新增7.73GW)近3倍。
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預計,今年全年光伏新增并網量有望達到30GW,將繼續保持全球第一,從目前各大光伏企業裝機速度來看,今年下半年裝機量肯定會超過10GW,全年也必然會超過30GW,所以今年全年光伏企業的業績會呈現上漲局面。
在業績普漲的大好局面下,總部位于蘇州大區中的一家上市公司高管卻在與記者聊天時透露了他的擔憂。
這位要求不具名的光伏業資深人士表示,630搶裝新政雖然直接觸發各大企業業績大漲,但同時也應看到,下半年整個市場可能出現斷涯式的萎縮,多年前曾經令中國光伏產業遭受滅頂之災的產能過剩的行業危機或再現,一直成為企業心病的補貼到位和西部多省棄光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這些可能會讓相關上市企業面臨業績回調的壓力。
上述人士表示,這從山西省大同市采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行業簡稱“領跑者”)上的表現可見一斑。據悉,該基地是國家能源局啟動的首個1GW光伏“領跑者”示范基地。投資估算100億元,將建設13個光伏電站,建成后年均上網電量15億千瓦時,年可實現稅收2.6億元、節約標煤48萬噸。
“領跑者”示范基地的樣板效應下,眾多中國光伏企業為進入此基地搶占份額而進行了激烈搏殺。最終,此前一直不受待見的單晶組件一路狂奔,搶奪了超過七成的份額,取得了單晶組件在光伏整體市場份額3倍之多的驚喜成就。
或許正是單晶在“領跑者”的意外受寵,刺激了中國各大光伏巨頭開始圍繞單晶全產業鏈各環節大力擴張。
一個月前,總部位于南京的中盛光電與隆基股份合作,成為第二家主打單晶產品的組件廠商。第一家宣布從美國回歸的中概股晶澳太陽能也宣布,截至今年7月中旬,晶澳太陽能單晶產品累計出貨達到7GW,成為名副其實的“單晶霸主”。
另據了解,僅在今年,天合光能、阿特斯陽光電力、晶科能源、晶澳及韓華等全球排名前十的大企業均拿出擴張計劃,一些企業正在新增或者將多晶電池線改為單晶電池線。一位業內人士對單晶行業的大力擴張表示悲觀,“對多年前令中國光伏制造業產能嚴重過剩心有余悸,產業寒冬或許很快在單晶市場上重現”。
王勃華在上述論壇上也表示,由于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方政府對于光伏應用的認識,導致中國相當多數的企業紛紛大興土木。“盡管時間不長,但我要提醒中國光伏公司的決策者們,僅在泰國一個國家的產能就已經翻了好幾倍,我不建議中國的企業再去這里投資建廠。”
而在國內,晶澳、晶科、阿特斯、天合等諸多一線光伏大廠紛紛收回此前委外訂單,許多沉睡的產能線重新聽到了機器聲。據預計,僅目前上述諸多一線大廠量產的年產能超過35GW的多晶組件,但實際上由于國家主管和政策制定部門對光伏組個轉化效率的門檻,符合“領跑者”計劃的多晶硅大概只有二至三成。隨著各大高效組件的投建,光靠光伏領跑者計劃的需求遠遠不足以消化,尤其是領跑者計劃的年度計劃量已經提前沖刺實現。剩下的后半年中,或許相當多數的非一流企業將再次面臨儲存的壓力。
面對中國光伏行業一些有超前意識及部分悲觀者的擔憂情緒,王勃華同時解釋,由于國家同時實施了光伏扶貧計劃和開始啟動分布式電站,而這個并不占用國家主管部門的整體計劃指標盤子,有技術和成本領先,同時具有豐富政府資源的優秀企業將還是充滿后期的機遇,爭取化解“淡季”的風險。“當然,這只屬于部分領軍企業的包廂,不再是人人有份的集體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