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鵬提出,制造業與分享經濟的關聯最為密切。目前,全球制造業的生產方式和制造模式正處于新舊生產方式變革的交界點。制造業變革的核心是從獨享走向共享和分享...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鵬提出,制造業與分享經濟的關聯最為密切。目前,全球制造業的生產方式和制造模式正處于新舊生產方式變革的交界點。制造業變革的核心是從獨享走向共享和分享,正在從大規模、集中式、同質化和單向度的傳統生產方式,向小批量、分散式、個性化、參與性轉變,在這一過程中,將涌現許多商業機會。如何消除產能不足的瓶頸?王鵬認為,從全世界范圍來看,產能過剩和產能不足同時存在,但也應同時看到,新一代的消費者和新一代的消費需求正在崛起。消費需求正在發生重大轉變,之前主要推動工業經濟增長的排浪型、模仿式消費正在演變成個性化和多樣性的消費需求,這是主要前提。
制造業分享經濟的核心內容,是當前的分享經濟更多集中在消費資料的共享,如滴滴打車、神州專車等。未來的分享將從消費資料邁向生產資料、從消費環節進入生產環節、從為個人消費者服務轉向為企業提供服務,從而提高企業的交易效率和生產效率。
目前,制造業的分享經濟面臨三大難題:誰來交易?分享什么?怎么交易?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撐,才能使交易成本變得最小化,讓參與的各方都有利可圖。今年5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談到,要推動中小企業制造資源和生產能力,要與互聯網平臺全面對接,實現制造能力的在線發布、協同和交易。這使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的信息技術和互聯網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具備了基礎。
此外,3D打印技術能隨時隨地實現制造,解決了生產地點和環境的約束,這也是分享經濟非常重要的一點支撐。比如,軍隊可以在戰場上隨時制造而不再需要返回軍工廠,也可以在航母現場生產制造所需要的配件或設備等;將其引伸到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可以在家里生產制造。
王鵬對分享經濟未來趨勢的判斷是,“中國制造+分享經濟”將是下一個大周期的戰略機遇。目前,中國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也是第一互聯網用戶大國,如果將大規模的生產和個性化的需求有機地結合起來,率先實現生產模式的變革,創造出新的發展空間和新的制造業發展模式,將會是推動制造業領域共享經濟發展的可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