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昨日,在2016中國(鄭州)產業轉移系列對接活動簽約儀式結束后,以《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與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題,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院士從...
昨日,在2016中國(鄭州)產業轉移系列對接活動簽約儀式結束后,以《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與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題,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院士從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戰略高度,緊密結合國內國際制造業現狀,清晰把握未來現代制造業發展脈絡,為大家系統分析了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背景,深入解讀“中國制造2025”發展路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周濟分析說,制造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的重大創新。中國制造業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工業化的發展道路,已經具備了制造業強國的基礎和條件。但是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中國雖然是制造業大國,但還不是制造業強國,一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二是產品質量問題突出,三是資源利用效率低,四是產業結構調整刻不容緩,這四個問題都是屬于供給側方面存在的問題。當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解決問題導向,瞄準四大問題推進,所以,“中國制造2025”本身也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面。新常態下,形成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形成經濟發展新優勢,推進供給層結構性改革,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
“制造強國”包含四個特征
那么,什么是“制造強國”的標準呢?周濟認為,應該具備四個方面主要特征:有雄厚的產業規模、有優化的產業結構、良好的質量效益、持續的發展能力。“制造強國”進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實施“中國制造2025”計劃;第二階段是到2035年,中國要超過德國和日本,位列第二方陣前列;第三階段是到2045年,可以進入第一方陣,成為全球影響力的制造強國。中國成為“制造強國”需要實施“智能制造工程、構建制造業創新體系建設工程、實施質量和品牌提升行動、高端裝備創新工程、服務型制造業的發展行動、現代企業建設行動”等多個工程和行動計劃。“中國制造2025”堅持把結構優化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主要方向,主要體現在大力發展戰略型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已產生
周濟還著重提出,“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是緊密結合的,這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重要特色,可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引導現代服務業擴展市場。可以預見,“互聯網+先進制造業”“互聯網+現代服務業”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不斷涌現。當今世界,新一輪供給革命方興未艾,根本動力就是科技革命,其中,信息指數級增長,數字化、網絡化普及應用,系統集成式創新,人工智能技術戰略突破將成為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重大的驅動力。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已經產生,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和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將產生一場新的工業革命。數字化、網絡化是這次工業革命的開始,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和廣泛應用將形成這次工業革命的高潮。如果抓住這一點,“中國制造2025”可能會實現超越。
向以用戶為中心轉型
周濟深刻闡述說,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要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體,以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我們產品設計出來以后要生產出來,而生產過程也可以使其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這里面包括生產技術、管理技術和集成技術。智能制造時代的產品的核心價值已經不是產品的本身,而是服務用戶,就是以產品為中心,轉變成為以用戶為中心。因此,制造業將實現以產品為中心向用戶為中心的根本轉變,這正是“智能制造”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