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對經濟形勢如何影響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指出,經濟下行可能是好事,因為日子好過,沒有人愿意去搞轉型升級。核心觀點:&n
近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對經濟形勢如何影響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指出,經濟下行可能是好事,因為日子好過,沒有人愿意去搞轉型升級。核心觀點:
●經濟的回落是轉型再評估,也就是由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逐步轉向一個中速增長的平臺,是兩個不同平臺之間的切換。
●中國經濟不會出現大幅度反彈,觸底的確切含義是它不會再下降了,它要穩定了,從而逐步走到一個新的增長平臺。
●經濟下行是規律性的,是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下行帶來的結果就是競爭加劇,競爭加劇以后就帶來分化,分化以后才有轉型升級。
以下為劉世錦演講實錄,經思客編輯整理:
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盡管我們國家服務業現在已經成了一個最大的產業,超過了制造業,但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特別是競爭力的基礎仍然是制造業。
前幾天特朗普被選為總統,是出乎意料的,他講了一句話,說讓制造業重振美國,讓已經去往其他國家的制造企業回到美國。這對我們來講意味著什么呢?挑戰!目前制造業的國際國內形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我今天想講講新常態下的中國制造業。
經濟要觸底,先要這三只“靴子”落地
我想講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中國經濟經過過去的蓬勃發展,對經濟發展的前景,大家要有信心。我們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以后,進入新常態,對這段時間的變化應該怎么看?怎么想?政府、企業家各種想法都有,比如有些人可能還想著,再熬上幾年,經濟還能進入高速增長,但那基本不可能了。
我簡單說一下過去的三種框架,第一種觀點是周期性的波動。所謂周期性的波動,高一陣,低一陣,現在低一陣,已經低了六年,過去是兩位數的增長,現在是7%不到。第二種觀點,認為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離美國這些前沿發達國家距離還比較遠,還處于追趕期,我們還有高速增長的潛力。比如7%、8%的增長速度還能搞個二三十年。第三種觀點,是我本人的觀點,就是增長階段的轉化,由10%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這個無論是國際經驗還是經濟理論分析,都能得到支持。
我們經濟的回落是轉型再評估,也就是由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逐步轉向一個中速增長的平臺,是兩個不同平臺之間的切換。過去六年的時間,我們一直處在切換的過程中,這個過程沒有完成,所以下行的壓力一直是存在的。現在我講的是接近底部了,主要看三個需求指標:從需求上來看,我們過去長時間的高增長,主要是高投資,而高投資主要是有三大需求支撐的,第一出口,第二基礎設施建設,第三房地產。高投資要觸底,這三大需求也要觸底。我有一個通俗的說法,叫三只“靴子”要落地。
出口過去是高增長,但這樣的勢頭已經轉變。從國際上來講,貿易增長速度在過去幾年低于經濟的增長速度。但更重要的還是我們的內因,就是國內的出口產業,我們的土地、勞動力、環境成本上升以后,中國出口競爭力相對下降。這個也符合國際經驗,其實它也是必然的。
就基礎設施來說,它占投資比重最高時的峰值在2000年左右,過去幾年基本是一個回落的態勢。但是它是我們政府穩增長的主要工具,所以下行壓力比較大。
第三只“靴子”就是房地產,房地產經過多年發展以后,也開始出現了回落。我們的判斷,它不是一個短期的周期性的波動,它是一個歷史性的波動。為什么?因為城鎮居民的歷史需求峰值,也就是房地產投資的最高點已經出現了,出現了以后,就是逐步地下降。事實上房地產投資在去年9月份的時候已經出現了負增長,但是今年房地產又火起來了。但是我本人的判斷是,從房地產大的投資格局來講,歷史需求峰值出現,房地產出現歷史性拐點的可能比較大,近期房地產投資的回升是一個短期的現象,幾個月以后會逐步回落的,而且最近已經在回落。我們估計大概再過一段時間,房地產投資將會恢復常態。這樣房地產這只“靴子”也觸底了,三只“靴子”都觸底了。
與此同時,供給側因為三大需求下降,也在進行調整,但是速度很慢,所以出現了產業過剩。這導致了生產價格指數出現了多個月負增長,由于價格下降幅度太大,我們工業企業的盈利水平在下降。有些企業不賺錢了,日子不好過了。盡管9月份出現了積極的現象,生產價格指數經過五十多個月的負增長以后,由負轉正。與此同時,工業企業的利潤也是恢復了正增長,大多數工業行業目前利潤都是處在一個上升的態勢。另外我們也注意到,以前產能過剩的行業,比如鋼鐵行業,去年四季度行業中最好的企業主營業務出現了虧損,一個行業最好企業的主營業務都出現了虧損,價格還能再跌嗎?不大可能了。但是再過一段時間,房地產回落以后,它對這些工業部門是有影響的。這樣到明年的時候,中國工業增長速度可能會有所回落,但是幅度也不會太大。
總得來講,供給側現在看起來也出現了觸底的一些跡象和信號。但是我認為講接近底部和真正觸底是兩回事,觸底不會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過程,可能需要反復驗證,才會逐步地找到。而經濟是一個增長平臺的轉換,由原來的平臺轉向另外一個新的平臺,所以觸底確切含義是講它不會再下降了,它要穩定了,逐步走到一個新的增長的平臺。
增長速度雖然下降了,但是我們經濟基數比過去大多了。這個平臺并不是中國經濟不景氣的表現,它是中國經濟很正常的一個狀態,而且我們要爭取有質量、有效益持續的增長。這個平臺在今后一兩年中國經濟觸底的關鍵期,會保持一個穩定,為包括“中國制造2025”在內的一些發展目標,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
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是逼出來的
我要講的第二個問題是,經濟下行,企業才能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下行帶來的結果就是競爭加劇,競爭加劇以后就帶來分化,分化以后才有轉型升級。我們現在經常講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等等,這些東西不是開幾次會,下幾個文件,或者我們企業自己做點什么就能實現的。它是逼出來的,日子好過,沒有人愿意去搞轉型升級,都是逼的沒辦法了才轉的。用過去的辦法搞不下去了,你才有這個主動性,不轉不行。所以對經濟下行,我覺得不完全是壞事,其實某種意義上來講,可能是好事。不下行,就沒有轉型,就沒有創新,它不下來就不會上去。
我注意到在經濟高速增長期,十個企業都能賺錢,但前兩年下行壓力比較大,可能普遍都不太景氣,有些企業比較好,有些企業還是不行,就已經出現了分化。最近企業、行業和地區的分化,是中國經濟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在這個時候,既要保護勞動者,也要保護體制的競爭力。
企業的減法:干自己最擅長的事
我想講的最后一個問題,是企業應該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是至關重要的。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候,我們一般的策略都是擴張,為什么?機會太多了。現在必須要做減法了,搞清楚什么東西不能干,這叫聰明人。要干自己能干的事,這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制造業企業開始轉型升級了,集中力量搞自己最擅長的事情,這個專業化水平就起來了,整個制造業就提升了。
這個過程我想還有一點,不要以為一定要搞新的東西才有出路。其實所謂的轉型升級,大部分還都是在傳統產業里把技術水平、產業鏈提升。發達國家搞的不錯的農業、制造業、服務業,大部分還是傳統產業。產業升級的重點不是搞新產業,大部分還是所謂的老經濟、傳統產業,產業新舊與有無競爭力是兩回事。
中國將來不會在所有產業中都具有競爭力,但是我們一定要在相當多的行業,比其他國家有優勢,我們要要擁有穩定的、長期的國際競爭力。這些行業和企業是誰呢?我們現在還不知道,它是要市場競爭給出答案的。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一個公平的、能夠激發人們創造性的競爭環境,這個要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和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