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風起云涌,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要特征的智能制造成為全球制造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重要領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風起云涌,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要特征的智能制造成為全球制造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重要領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發新一輪產業變革,并在對全球制造業產生顛覆性的影響,改變著全球制造業的發展格局。中國制造業如何智慧引領未來,日前在深圳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制造2025(深圳)高峰論壇”上,與會人員提出了相關意見與建議。 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表示,要充分發揮信息化對經濟的驅動引領作用,要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引領推動當代高新技術的發展,將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利用互聯網優化配置各種自然資源、社會資源,主動融合“互聯網+”各項行動的主旋律。
李毅中表示,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其中工業化起著主導和支撐的作用,信息化發揮著驅動和引領的作用。
一是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引領推動當代高新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而且滲透融合到各個領域,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本身就是創新創業的助推器,信息技術與相關專業技術結合,會催生出新的尖端科技產品。李毅中舉例表示,比如在國家17項重大科技專項中,第一項是核高基,第二項是集成電路,第三項是無線通信,這三項都是電子通信技術。從第4項到第17項幾乎都和信息技術密切相關,比如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大飛機、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都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專業技術的結合。所以在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同時,還要注重發展各類尖端學科,尤其要注重它們相互滲透、相互交匯、產生新的邊緣學科和前沿學科。
二是信息技術廣泛集成應用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各個行業。把電子信息技術嵌入到一個產品中,就會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功能。信息技術與工業制造技術相結合,就提高了制造業的技術、裝備效能和精度、生產裝備數字化、工藝過程智能化,精準制造、極致制造才能成為現實。
三是利用互聯網優化配置各種自然資源、社會資源。互聯網連通了眾生萬物,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資源的潛力,創新變革了運行方式和生產關系,催生了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提升了運營的效率和效能。李毅中表示,比如制造業的個性化規模定制、網絡協同制造、眾創研發設計、眾籌資本運作,這些已廣泛地開展。
四是開展互“聯網+”行動已經見到了顯著成效。實踐證明,被“+”的行業企業應該是行動的主體。李毅中表示,融合是“互聯網+”行動的主旋律,線上線下融合,虛擬和現實融合、產業跨界融合,上升到國家層面,就是把網絡強國和制造強國這兩個國家戰略結合在一起,相輔相成、協調發展。制造業是“互聯網+”行動的主要領域,可以說在諸多“互聯網+”行動中,中國制造+互聯網是重中之重。
智能制造是關鍵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安筱鵬表示,在“中國制造2025”指導思想里面明確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動智能制造為方向,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是工信部的立部之本,也是工信系統的責任。
安筱鵬表示,智能制造是未來產業發展主攻方向,其核心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進一步融合。安筱鵬提出智能制造包括產品智能化、生產流程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務智能化等。為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智能裝備和現代生產工藝在重點行業不斷普及,生產過程信息化向縱深發展,機械、船舶、汽車、紡織等行業生產設備和重大技術裝備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
會上,安筱鵬從集成是重點,能力是主線,數據是靈魂,端網軟云(新四基)是新基礎,生態系統競爭是產業競爭的制高點五方面深入分析了智能制造對制造業的重要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表示,智能制造是制造業的基礎,創新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根本。在整個生產制造、社會經濟運行方面,信息或者數據獨立性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關鍵投入因素。信息在智能制造驅動下,將會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關鍵,甚至成為將來社會發展水平的關鍵,是決定現代化水平的最稀缺要素。
黃群慧表示,智能制造會改變產業結構,通過工業互聯網為支撐,以電子商務為平臺,促進信息和經濟的融合,產業逐漸升級,成為更具高生產率的現代生產體系。黃群慧強調,智能制造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中小企業在智能制造的創新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同時,技術人員的創新能力,尤其“工匠精神”也非常重要。
黃群慧建議,一是要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智能制造發展新戰略,現在我國離智能制造,相比德國這種占在第一方針的制造強國有很大差距。二是發展智能制造的和產品。三是推進制造過程智能化。四是深化互聯網在制造領域的應用。五是投資方面,如云網端的基礎設施需要加大投資。六是產業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