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個貿易協議簽署,東南亞各國已融合成統一的大市場,人口總和超過6 億,年輕勞動力超過 50%,中產階級快速興起,加上人均擁車率每千人不及百輛等因素,汽車產業商機無限。
汽車是整合性極高的產業,廠商唯有進入東盟生產才可取得低關稅優惠,同時東盟生產的汽車外銷亞洲各國也具備貿易優勢,對國際車廠及零部件廠造成強大的拉力,除了原主導當地汽車市場的日本車廠積極擴產外,其他韓系、中國系、美系及歐系車廠,以及一級的零部件商紛紛前往布局設廠。
國際研究機構 Frost&Sullivan 看好東南亞國協汽車產業爆發力,預估汽車產量在 2022 年將達 496 萬輛,其中泰國維持最大汽車生產國地位,產量為 234.7 萬輛,印度尼西亞為 147 萬輛,馬來西亞為 74.6 萬輛;汽車銷量在 2022 年達到 465 萬輛,成為全球次于中國、美國、印度、巴西、日本、德國及俄羅斯的第八大汽車銷售市場。
東盟汽車產業受惠與各國貿易協議優勢,已是全球車廠與零件廠經營重點區域,未來可望復制中國車市成長模式,成為全球汽車產業下一個發展重心。本文重點介紹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緬甸以及菲律賓的汽車產業現狀。
泰國
泰國位于中南半島之中心地帶,西北與緬甸為鄰,東北隔著湄公河接老撾,東鄰柬埔寨,南接馬來西亞,平面形狀像一只大象的頭,面積為51.4萬平方公里與法國相當,人口約 6900萬。由于地理位置的關系,近幾世紀以來一直是東南亞地區宗教、文化和多個民族的匯集地。2014 年國內生產總值4068.58 億美元,人均 5898 美元。
泰國的GDP總量在東南亞國協(ASEAN)中僅次于印度尼西亞排名第二,主要出口的項目有天然橡膠、稻米、木薯、蔗糖、汽車及零組件、空調機等,主要進口產品則是原油、機械、電機及零組件等。
2000~2013 年泰國經濟的平均增長率為 4.1%,2015 年泰國政府任用前內閣曾漢光擔任副總理,推出振興經濟措施,批準 10 個行業列為泰國經濟成長的新引擎,包括新生代汽車、智能電子設備、醫療及健康旅游、農業及生物技術、食品、機器人技術產業、物流及航空、生物燃料、生化、數碼化及醫療等行業,新推行的措施,包括設立基金協助私人投資、企業免稅。
泰國地處東南亞核心位置,百年以來是唯一未受外力侵略的獨立國家,政局局勢相較于其他東南亞國家來得穩定,同時政府鼓勵外國車廠到當地投資設廠,給予賦稅減免,再配合東盟自由貿易區(AFTA)零關稅的優勢,以及區域內將近 7 億人口與每年約近 600萬輛的汽車需求下,使泰國汽車業成為東南亞的底特律。
泰國在全球汽車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是除了中國、日本和韓國以外,亞洲最重要的汽車銷售暨生產大國,當地有多達16 個汽車品牌設廠生產組裝汽車,消費實力也同樣驚人,其內需市場在 2012 年便創下 143.6萬輛,外銷實力更是可觀,外銷出口數量從 2008 年的 77 萬輛一路成長到2016 年的 125 萬輛。
據媒體報導,泰國對于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戰略,是運用目前已具基礎的汽車產業鏈,并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擴展對鄰近東盟發展起步較慢國家包括: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等的出口。外界預測泰國到 2018 年,內需市場會重回百萬輛規模,外銷更可達到 140 萬輛以上。
根據泰國政府的規劃,泰國正致力發展成為全球電動車(EVs)制造基地,計劃將位于巴吞他尼府之泰國科學院園區打造為電動車零件研發中心,并將在工學園區中選出一創新特區,用于開發電動車之新產品。泰國目前是1t 小貨卡及節能車 (eco-car) 之生產基地,未來往電動車發展的趨勢一目了然,泰國汽車產業期許在 5 年內發展成為全球電動車制造基地。
根據泰國官方數據顯示,泰國的整車及各種零配件的出口每年都在增長,該國政府對汽車工業投入了很大的心血,以協助業者拓展外銷,舉辦展覽并利用駐外單位邀請重要買家參觀,是快速且有效的方法。
近年來泰國已發展為東南亞地區主要汽車生產國,所衍生出的汽車零配件產業,也造就泰國成為重要零配件生產國之一,全球知名汽車及零配件制造業者,都已在泰國設立合資企業,同時也供應全球汽車零配件市場。
泰國使用中汽車數量估計約達1600 萬輛,因此汽車售后服務維修市場前景普遍看好,當地整車及零組件廠商多為歐美日韓廠商把持,當地廠商的技術及質量尚不及中國廠商,因此中國零組件廠商在本地售后服務市場有發展空間。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人口2.54 億,約為泰國四倍,僅次于中國、印度、美國,是全球第四大人口國、東南亞最大經濟體,東盟十國 GDP 總額已超過印度,未來 10 年又將超越日本,印度尼西亞是前一波新興國家投資熱潮中,最被外資看好的市場之一。
根據印度尼西亞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6 年東盟新車銷售 316 萬輛,較 2015 年增加 3%。其中,印度尼西亞新車銷售 106 萬輛,較 2015 年增加 5%,連續 3 年成為東盟第 1 大汽車市場,而泰國為 80 萬輛、馬來西亞為66.7 萬輛,分別是東盟的第 2 大和第3 大汽車市場。
根據世界汽車工業國際協會統計數據,全球平均的汽車保有率是每千人 180 輛,印度尼西亞的汽車保有率則是每千人約 80 輛,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且低于泰國每千人約 240輛和馬來西亞每千人約 400 輛,這意味印度尼西亞的汽車保有量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印度尼西亞機車協會表示機車銷售持續衰退,2016 年機車銷售為 593萬輛,較 2015 年衰退 8.4%,其中的行為,不能依靠利息來生存,所以穆斯林人不喜歡借貸不愛使用信用卡,喜好現金交易,有多少錢就花多少錢。
Honda 銷 售 438 萬 輛 占 73.86%、 Yamaha 銷售 139 萬輛占 23.50%。印度尼西亞最讓人印象深刻就是塞車,雅加達是世界第 6 大都會城市也是印度尼西亞最大的城市,人口將近 2000 萬,雅加達平均時速為 20 公里。
中上階層的印度尼西亞人消費能力很強,依照伊斯蘭法律,放貸是不道德。日系與全球主要汽車產業大廠積極在東盟國家投資設廠,并已建立經濟規模,面對東盟國家工業整合及全球市場開放的環境,且經濟持續成長、投資環境逐漸改善、中產階級崛起,印度尼西亞汽車產業與市場規模不斷地擴張下,印度尼西亞的汽車市場前景看好。
根據印度尼西亞工業部估算,若印度尼西亞每人的平均所得成長至 4000 美元 ( 目前每人平均所得為 3377 美元 ),汽車年銷售量將達 150 萬輛。相較鄰近之國家,印度尼西亞基礎建設可謂最為落后,良好的基礎建設可為工業及經濟發展帶來良好的效果,發展基礎建設已經刻不容緩。
為大力配合印度尼西亞政府提高產品自制率的政策,印度尼西亞豐田表示,汽車工業的發展有助于推動印度尼西亞經濟成長,使用印度尼西亞國產原料將有助于提升汽車工業的國際競爭力,讓汽車工業出口前景更加亮麗。印度尼西亞工業部長表示印度尼西亞豐田所生產的Toyota Innova 型多功能汽車的自制率為 60%,預估將于 2019 年提升至85%。中國可以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開發出極具價格差異化的創新產品,憑借中國汽車零組件生產之多量多樣的技術。優勢、完善供應鏈體系及我國汽車零組件產業與歐美、日本以及本土汽車業之長期合作關系,積極布局印度尼西亞汽車零部件市場,以爭取商機。
越南
據越南統計局總局數據顯示,越南 2015 年經濟成長率達 6.68%,是2008 年以來最高值,2016 年 GDP成長率為 6.21%,低于原設定的 6.7%目標。雖無法達到政府預定目標,仍然表現搶鏡,越南 2015 年貿易逆差金額為 35 億美元,2016 年貿易金額呈現順差 268 億美元。
在外國投資方面,2016 年新批準和增資總額為 244 億美元,較上一年同期增加 7.1%,預估未來 2~3 年內越南 GDP 增長幅度將維持在每年 6%。
根據越南汽車制造協會統計,2016 年會員廠銷售 271833 輛汽車,較 2015 年成長 30%;其中,乘用車增長 36%。目前越南汽車整車產能達38 萬輛,但隨著東盟區域經濟整合,日系車廠對于產能擴增持保留態度,但越南當地車廠則加大規模擴廠,預計2018 年總產能將達 60 萬輛。
日本及韓國不斷增加在越南的投資,越南距離中國近、工資又便宜,還有廣大的越南市場,成為跨國企業爭先進駐的關鍵。
越南積極進行改革,對外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在 2015 年完成了越南與韓國、越南與歐盟及越南與 FTA 的合作。FTA 對于越南以零關稅作為出口基地提供了很大幫助。為提高產品附加價值,越南政府正大力發展電子、食品、農機、造船、汽車及環保節能等產業。
越南仍有 65%的農村人口,并且半數以上人口在 28歲以下,有充沛的勞動力和人口紅利,隨著城市化發展,消費者開始追求質量與時尚,越南經濟正處于成長階段,值得我國相關人員前往開拓。
緬甸
緬甸位屬東南亞國家,國土面積67 6,578 平方公里,人口 5300 萬人,為東盟 10 國中第 5 名,其中,43%人口年齡介于 25~54 歲之間,形成龐大的勞動力。
緬甸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蘊藏包括礦產、木材、水資源,以及石油、天然氣等珍貴能源,且地處歐亞非交界之關鍵位置,深具發展潛力。1988 年之后,軍政府結束以閉關鎖國為主的政策基調,轉而朝向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全世界都在尋找下一個高速成長的新興經濟體,而緬甸能否透過經濟改革,成功脫胎換骨晉身為經濟新星,已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
2016年經濟增長率高達 8.6%,且 2017年預計將維持 7.8% 的高增長。截至2016 年 3 月,外商在緬甸的累計直接投資總額達 637 億美元,資金主要來自中國、新加坡、泰國和香港,緬甸之所以吸引外資投資,除了與其近年積極朝民主改革之方向前進有關之外,主要在于擁有四大優勢: 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天然資源、低廉的勞動成本以及龐大的市場潛力。緬甸汽機車市場有兩大特色:
(1)2013-2016 越南汽車銷售統計輪摩托車為緬甸民眾主要交通工具,數量占所有車輛的 85%,這是因為汽車( 即便二手車 ) 對一般民眾而言仍屬高消費產品。
(2)緬甸汽機車市場無論機車或汽車,90% 皆為二手車,也因如此,帶動相關零配件產品極大的需求,零配件進口來源主要為日本、周邊東盟國家及中國,產品需求量最大的前三名則為電瓶、汽油濾清器及輪胎。此外,緬甸雖有國營與公私合營的汽車組裝廠,但因零配件仰賴進口,故不具備生產規模。
緬甸從 2011 年 10 月 25 日緬甸開始實行的舊車替換進口政策以來,官方統計已納稅的進口車輛達到 55.2 萬輛。而在這個數字背后,隱藏無窮的零配件商機。根據數據顯示,在進口的55.2 萬輛汽車當中,通過舊車替換車輛政策進口的車數為 138498 臺,汽車銷售中心銷售的數量為 124311 臺,通過海關許可進口的車輛有 2818 臺,外交許可進口車輛 286 臺,公司許可進口車輛 730 臺,海外居住從業者許可進口車輛 43 臺,國家旅游部許可進口車輛 1997 臺以及軍用許可進口車輛108 臺,其余 284040 臺汽車則為自由購買進口。
美國財政部 2016 年 5 月 17 日修訂緬甸制裁法規,放寬對緬甸的經濟制裁措施,以表示支持緬甸政府終結軍事獨裁及進行政治改革,并進一步改善美國與緬甸的雙邊貿易及金融交易。
依據緬甸投資委員會資料,緬甸直接投資 (FDI) 在 2016年 4 ~ 7 月已達到 3.8 億美元,共計來自 11 個國家 13 項投資案,依序分別為新加坡 (2.2 億美元 )、泰國 (6200萬美元 )、日本及中國,其中美國投資者透過新加坡進入緬甸投資以規避美國對緬甸的制裁手段。
緬甸目前仍為價格取向的市場,一般民眾選購產品時,由于缺乏品牌及產品相關知識,故價格仍為第一考慮,其次才是質量。緬甸因汽車單價及進口關稅高等因素,仍是二手車的天下,對汽車零配件需求很高。緬甸氣候炎熱,未鋪柏油的路面達 79%,也推高車主更換汽車零組件的需求。
知名研究機構Solidiance 估計,緬甸的汽車售后維修市場將高速成長,2017 年電瓶、輪胎及汽油濾清器的市場規模接近8000萬美元。此外,汽車內裝潢的改裝,如皮椅、避震器、大燈等,也是近來新興的熱門生意。
2015 年臺灣汽車零組件出口緬甸金額最高為輪胎、車身件及引擎用零件,成長潛力最高則是二手輪胎、點火起動裝置、發電機、斷流器。
隨著緬甸轉向民主制度并嘗試向外界開放經濟,這個長期孤立的東南亞國家正在經歷汽車數量的飛速增長,并開始升級公路和其他基礎設施,使得該國的潤滑油市場正以兩位數的高速率增長。
汽車行業在緬甸的潤滑油消費量中占到了 65%,而工業和海運分別占 30% 和 5%。汽車行業中,卡車和公共汽車占 45%,其次分別是占 35%的摩托車以及占 20% 的小型客車。消費者對于潤滑油的知識仍很有限,大多數車主或操作人員在購買潤滑油時都是考慮價格和優惠,而不是品牌和質量。
知名研究機構 Solidiance 預測,緬甸汽配市場在 2019 年前達到 7.8%的成長。看準緬甸未來汽車市場潛力,歐、美、日、韓、印度等各國汽車大廠皆已在緬甸設立汽車展示間及維修站:BMW、BENZ、FORD、GM、TOYOTA、HONDA、NISSAN、S U Z U K I 、 M I T S U B I S H I , 、HYUNDAI、KIA、TATA,并著手規劃建立汽車組裝廠。
我國汽配產業發展成熟,產業鏈完整且多元,唯有及早進入布局,才能掌握此發展契機并尋求克服東盟經濟共同體之關稅障礙。
另外,緬甸人不愛用空氣濾網,車子容易損壞,粉塵也多,空氣質量差,不過最近消費者習慣漸漸改變,這些都是中國主機廠及零部件企業的商機。近來隨著駕駛人安全意識的提升及對于零件質量要求的提高,也開始重視行車安全,而中國擁有優良的各類汽車零配件及相關產品,正是切入緬甸市場的最佳時機。
菲律賓
菲律賓共和國位于我國南方,全國共由 7107 個島嶼組成(其中約880 個島有人居住),陸地總面積共299764 平方公里。全國人口約 9360萬。加上約 1100 萬海外菲律賓人,總計人口逾億,位居世界第 12 名。
當地華僑約有 100 萬人,近年我國人菲律賓經商、應聘或投資留學者逐漸增加。2016 年菲律賓 GDP 增速達到 6.4%,預計 2017 年及 2018 年也將維持在6% 的經濟增長水平。2016 年菲律賓人均 GDP 達 3192 美元。至 2020 年底,菲律賓人均 GDP 可望達到 4529 美元,與 2013 年同期相比激增 62%。
機車發展計劃參與協會(MDPPA)由本田、川崎、鈴木、山葉、光陽等企業組成,該協會認為,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地區沉重的交通負擔使摩托車成為更好的通勤選擇。MDPPA 表示,2015年菲律賓機車銷量成長 8% 至 85 萬輛,是亞洲機車增長率最高的。
2017年 1 ~ 2 月,菲律賓機車銷量增長了34%,全年銷量預估將增長至 15% 以上。菲 律 賓 工 業 占 GDP 比 重 約30.89%,產值約 901 億美元,因菲律賓長期發展服務業,忽視制造業,制造業就業人數只占全部就業人口的 9%。
近年來,我國經營成本高漲,部分外資改至菲律賓投資,根據菲律賓「全國產業戰略」的規劃,2020 年制造業產值將占 GDP 的 30%,制造業就業人口將占 15%。菲律賓平均年齡是全亞洲最低,這種人口紅利成為驅動經濟的動力,長期的經濟增長趨勢不會改變,雖然人均所得低,為數不少的中產階級卻很舍得花錢,主宰消費市場。
目前菲律賓共有350 萬輛三輪車采取二行程機車加掛車斗當作出租車使用,還有美軍留下的吉普車改造的吉普巴士,造成空氣污 染嚴重,為解決空污問題,菲律賓政府決定大刀闊斧地進行交通改革,而亞洲開發銀行也貸款予菲律賓政府希望將三輪車汰換成電動三輪車,這顯示電動機車未來是很好的切入點。
菲律賓汽車進口商通過代理及修車廠分銷零配件,主要從中國進口的零組件有車燈、輪胎、車身件、引擎零件、剎車相關零件、后視鏡、引擎零件、汽車用液晶顯示器、水箱、馬達零件、汽車導航、胎壓偵測器、倒車雷達、傳感器、碳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