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到底要什么?到底是處理301調查提出的知識產權問題還是貿易逆差?這需要厘清。如果是知識產權,雙方應該把此當作首要議題,立即召開聚焦在這個議題的經濟對話;如果雙方能在此平臺對話,當談判取得進展時,威脅要采取的制裁或許就可以被延遲或甚至取消。"
《財經》記者 蔡婷貽/文 袁雪/編輯
在美國對中國301調查結果宣布后的第二天,3月23日美國貿易代表正式就知識產權問題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對中國的投訴。
中美可能進入貿易戰的危險再升高一級。
3月22日特朗普推文指出:"身為候選人時,我承諾會用各種可能的法律手段對抗不公平貿易,保障美國工人,捍衛我們的國家安全。今天我們為了實現這個承諾邁出了重要一步。"
由此特朗普進入了他個人的三場戰爭:美國獨立檢察官穆勒對俄羅斯介入總統選舉調查、 與中國可能的貿易戰,以及與伊朗和朝鮮的核談判。
特朗普在白宮宣布將對中國產品增加關稅的同時,其政府在前后數日內對中國采取了另外兩個強硬措施:在南海執行美國的自由航行權和國務院高級官員訪問臺灣并與臺灣地區領導人同臺。
特朗普的戰略、目標和政策看似并不協調,特朗普貿易政策的具體目標為何,背后是否又有對華政策的整體考量,都讓外界猜疑。
美國國會研究的亞洲貿易和金融專家莫瑞森(Wayne Morrison)對《財經》記者指出:"特朗普到底要什么?到底是(處理)301調查提出的知識產權問題還是貿易逆差?這需要厘清。如果是知識產權,那么雙方應該把此當作首要議題,立即召開聚焦在這個議題的經濟對話;如果雙方能在此平臺對話,當談判取得進展時,威脅要采取的制裁或許就可以被延遲或甚至取消。"
如果特朗普的目標是降低逆差,則目標相對容易達成,中國可以購買更多大豆、牛肉、天然氣和波音飛機,"但是他的底線到底是什么并不明顯",華盛頓智庫學者甘思德表示。
針對知識產權的擔憂,3月22日美國貿易代表在宣布301調查結果時強調,高科技是美國經濟發展的主心骨。301調查歸結了中國在知識產權方面4項損害美國利益的行為:美國企業在投資中國時,為取得相關執照被要求轉讓技術;部分美國企業在投資時,先受到投資限制,接著被要求向中國同行轉讓技術給中國同行;美國先進技術和擁有大量知識產權的企業近來受到系統性的并購;中國對知識產權的盜竊行為。
由于中國制造技術的追趕,特別在"中國制造2025"政策推出之后,美國從商界、學界到政府對美國與中國的競爭感到憂心,同時認為美國在與對華貿易政策互動方面被動,而對中國政府反應美國企業遇到的難題并未得到具體回應。特朗普政府此次動用強硬措施,是否想改變美國的被動狀態,正成為各方關注重點。
代理美國多家企業參與301調查聽證的律師Terence Stewart 對《財經》記者表示,自中國加入WTO以來,美國在各種場合都試圖提出知識產權問題,但是始終未得到太多回應,也因此301調查的啟動并非出人意料。他強調,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像美國,與全世界或單一國家維持這種貿易赤字水平,美國當然有內部政策的問題需要處理,但是"我們需要所有貿易伙伴的合作,一起回到那個對每個國家都是可持續的貿易體系。"
對于知識產權,中國則多次表示自己已經在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上有了改善。北京大學國際關系院長賈慶國曾對《財經》記者表示,以往中國沒有競爭優勢,只有通過模仿才能起步,但中國現在已經意識到保護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只有保護好知識產權創新才有動力,才可能談創新型國家。
華盛頓保守智庫AEI 經濟學家Derek Scissors則擔憂指出,"中國應該想丟幾塊骨頭給美國后,然后回到現狀";如果想改變現狀,對美國將是"又長又痛苦的過程。"
但是對于中美貿易逆差的爭論則是另一個故事。
莫瑞森于3月中旬提出的報告指出,在全球供應鏈下中美產品幾乎達到"中方產品中有美國零件,美國產品中有中國零件的狀況。" 因此經濟學界普遍認為對中美貿易逆差的爭論并不合理。以蘋果電腦為例,蘋果將制造外包給200多家企業,在全球900多個工廠制造,其中中國就占358家、日本137家、美國64家。英特爾供應給蘋果的10家晶片廠中,3家在美國、2家在中國。
莫瑞森認為,中美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來自泛太平洋圈,包括日本、臺灣地區和香港地區制造業產業鏈向中國移動。美國貿易委員會的數據顯示,1990年美國自泛太平洋區進口零件比例為47.1%,2017年該比例幾乎沒有發生變化。發生變化的是中國制造在其中的比例:1990年中國制造比例為7.6%,但2017年比例已增加到55.4%;而同時期,日本在出口美國零布件的比例大幅下滑,1990年日本所占比例為23.8%,到2017年只占7%。
"價值鏈讓貿易限制措施的使用特別困難",美國前貿易代表蘇珊·施瓦布在24日舉行的中國高層發展論壇上表示。
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高級研究員杜大偉(David Dollar)的研究進一步證實,在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中,37%為中間商品,對這些商品征收關稅意味著將損傷美國本土的制造商;而在中國出口美國的制成品中,如平均有50%的增值來自中國,另外50%來自價值鏈上的其他國家,"對這些制成品征稅,則會損害到那些美國不想打擊的國家的利益",杜大偉提出。
美國統計的貿易數據顯示,2002年-2017年之間,美國對華出口貿易額增長491.2%,從220億美元成長到1300億美元。2016年,300萬中國游客訪問美國,中國游客在美國花在包括教育的消費達330億美元。中國為美國第三大商品出口市場,僅次于加拿大和墨西哥。
2017年美國自中國進口的產品主要為通信產品、電腦設備、服飾、半導體和其他零件;美國出口中國的前五大類產品為航空產品和零件、榨油糧食、汽車零件、半導體和相關電子產品、石油和天然氣。2017年,中國為美國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出口額達196億美元,其中63%為黃豆。
中國仍然巨大的市場規模以及市場潛力是美國企業不能忽視中國市場的另一個原因。中國是目前最大的電信市場,用戶達13.6億。波音2017年運抵中國的飛機為202架,占其全球銷量的26%,波音預估2017年-2036年之間,中國需要7240架新飛機。從2010年開始,美國GM汽車在中國售出的車輛數開始超過美國。
擔憂政策不確定帶來的投資風險,45個美國大型商業團體于上周發表公開信,希望特朗普重新思考對中國產品征收關稅的政策。"我們希望政府能和商業團體合作,找出一個有效但是精算過的方法應對中國的貿易政策,同時也保護美國就業和競爭力。"
特朗普政府對類似訴求并未理會,也因此在特朗普正式宣布301調查結果后,美國貿易全國委員會發文指出,商會認同特朗普政府,中國的技術轉讓現狀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確實需要得到重視,但美國企業希望看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而不只是采取如最后可能造成更大傷害的單方面提高關稅制裁。我們敦促兩國政府能進行以找出結果為目標的對話,以此帶來真正且正面的改變。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美國將對中國產品征收的關稅將集中于先進技術產品,包括自動化機械工具、太空設備、 航空、海洋、高科技運輸、新能源汽車和設備、農業設備等。特朗普政府官員對美國媒體指出,對相關產品征收的關稅的幅度將會讓中國企業失去出口的動機。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將在15天內公布具體產品名單,30天公開征求意見后可能付諸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