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羅文8日在深圳舉行的全國電子信息行業工作座談會上透露,2017年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業整體規模達18.5萬億元,手機、計算機和彩電產量穩居全球第一,在通信設備、互聯網等領域涌現了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據介紹,2017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整體運行呈現穩中有進態勢,收入規模近20萬億元。產業規模在快速擴大的同時,創新能力繼續提升,結構優化成效顯著。
在高端芯片方面,采用國產超算CPU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連續蟬聯全球超算500強榜首;3D NAND 閃存芯片研發取得重要突破;華為、寒武紀、地平線等企業發布人工智能芯片。
在新型顯示方面,我國第一條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在成都京東方量產;國內多家企業陸續推出各種規格的全面屏,打破了國外企業的市場壟斷。
智能手機年產量達14億臺,華為、OPPO、小米、vivo躋身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前六名。新一代移動通信方面,5G發展繼續提速,技術研發完成第二階段試驗,中頻段頻譜使用規劃率先發布,國內通信設備企業已推出端到端5G預商用系統。
羅文表示,目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與美、日、韓等發達國家仍存差距,核心問題是創新能力薄弱,主要體現在三個“不相適應”上。
一是低端產品過剩與高端產品供給不足之間不相適應。比如,蘋果公司牢牢占據高端手機消費的領導者地位,高端數字影像領域,日本、德國的品牌依然占絕對優勢。
二是企業研發實力弱與企業市場化能力強之間不相適應。據統計,2017年我國電子信息百強研發投入大約1890億元,尚不足微軟(約967億元)和英特爾(約943億元)兩家企業研發投入之和。
三是產業鏈核心環節缺失與產業門類齊全之間不相適應。行業發展中的一些關鍵環節仍受制于人,“中國制造”面臨“缺芯少魂”的局面。比如,集成電路大量依靠進口,連續數年進口額超過2000億美元,國產芯片全球市場份額不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