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外媒報道,豐田汽車正考慮擴建其在中國的合資工廠來增加產能,以使其年產量至2020年時,達到約200萬輛。
據了解,此次擴建的工廠包括,一汽豐田天津工廠,和廣汽豐田廣州工廠的廠房,主要目的為提升產能。
另外,四川一汽豐田成都工廠也在提升產能計劃之內,但不會擴建廠房,未來該廠產能或將提升一倍,達到10萬輛左右。
豐田汽車表示,隨著美國市場的競爭加劇及日本國內市場的飽和,歐美和其他日資生產商已先行進入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市場。
相關數據顯示,豐田汽車2017年在華累計分別產銷新車114萬、129萬輛,銷量僅占其全球總體銷量的12.4%。
而其他廠商,如大眾汽車2017年全年在華共交付新車418萬輛,日產汽車與本田汽車也分別銷售新車151萬輛、144萬輛,三者在華的市場份額均高于豐田汽車。
擴充產能,成為了豐田提升在華競爭力的手段。
微觀來看,產能也許只意味著車企的甜與苦。
與豐田在華產能的“欲求不滿”相似,馬斯克為Model 3產能“搭帳篷”,林杰為領克產能爬坡期月產2500臺向退訂消費者道歉,種種跡象都在印證著,規模化生產是車企的命脈。
然而,如此“甜蜜”的煩惱,只屬于這些供不應求的品牌。
在日趨成熟的中國汽車消費市場,處于并將長期處于微增長態勢的當下,有人“甜蜜”,就必然有人“苦澀”。
吃到甜頭的,比如豐田、大眾、吉利們,思考的是如何提升產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銷售需求。
吃到苦頭的,比如江淮、海馬、東南們,撓頭的是如何將過剩的產能有效利用,變“剩”為寶。
萬幸,恰好還有一大批甜苦未果,卻仍想嘗一嘗的造車后來者不斷涌現著。
于是,蔚來、小鵬、電咖們,通過尋求代工廠的方式,意外地解決了某些車企的產能憂慮,看似皆大歡喜。但對代工者而言,實則并不光彩體面。
宏觀來看,產能發展過熱的隱憂卻是災難性的。
仍在繼續的,是微增長和高擴能的矛盾,愈演愈烈。
在去年中國汽車論壇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曾大膽預測:“到2020年,中國汽車產能有望實現5000萬輛”。這并不夸張,據業內專家統計,包含低速電動車在內,2017年全國已建和在建產能,已經達到6358萬輛。
你以為是喜劇片?其實是災難片!
看似高大上的產能,其實是隱藏起來的定時炸彈。外媒曾在報道中,關切中國造車新勢力的欣欣向榮,但同時為中國汽車產能過剩的必然性而感慨萬千。
根據微增長態勢預估,加之各地政府限牌政策的逐漸普遍化,2020年中國汽車銷售規模僅為3000萬輛以下,冗余接近一倍的產能何以消耗?
數據顯示,中國土地承載極限為2.5億輛汽車,而截止到2016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達到1.94億輛,當前汽車保有量合理增長空間僅為5000萬輛。越過臨界點,則意味著能源、交通、環境壓力的過載。
綜合實際情況來看,業內專家認為中國新車銷量在達到年產銷3000萬輛后,有可能會回落,維持在2500萬輛的水平。
很顯然4000-5000萬輛的產能規模,對于中國市場來說,是災難性的嚴重產能過剩,甚至會影響到中國經濟的健康平穩發展。
如何應對提速進行的汽車市場大洗牌?
博弈從未停止,只是競爭愈發激烈。
一線品牌的產能擴張,是有市場強力支撐的。強者愈強,這意味著弱者終將被淘汰。
雨后春筍般的造車新勢力,雖大多被透過有色眼鏡審視,但汽車四化風口下蜂擁而至的新面孔,確實攪動著汽車市場大牌局,加速了汽車市場的大洗牌。
經年之后留下來的新進入佼佼者,所占據的市場,正是被替代掉的弱者,拱手相讓的。
如果說華利一元變賣造車資質,其八億債務仍有人愿意代為償清,是現象級收購案的話,這也意味著大洗牌中的第一位“棄牌者”出現。
顯然,造車新勢力的代工需求,給了部分產能過剩的車企多看一輪牌面的機會。但安逸是不存在的!能否在下一輪反敗為勝,代工者應捫心自問。
畢竟,代工絕對不是救命稻草,當蔚來們真的如愿擠進市場并開始穩扎穩打之時,也許,正是代工品牌及產能被收購之日。
由此看來,產能應與產品力及其市場表現成正比。握得一手“好牌”的車企,才能經受得起市場考驗,不被淘汰,不被替代。
參與洗牌的,還有宏觀調控這只大手。
經過解讀《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后不難發現,其重點不僅僅在防范新造車盲目布點,更在于對已經布點的“僵尸”車企進行清理,避免產能的重復建設帶來的資源浪費。
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銷售補貼退坡,以及品質要求下限不斷提升,也是在對車企的產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快淘汰“裸泳者”。
核心技術的掌握,工藝品質的精益求精,以及產能的合理配備,是國家政策提倡的。過去,做不到意味著被淘汰,當下,做不到甚至意味著無法入局。
此外,汽車出口的良性發展,或將成為產能過剩的可期待泄洪口。
目前來看,出口量小、以低端產品為主、出口經濟落后地區為主,以及出口產品結構不完整等,都是中國汽車出口業有待改善的方面。
然而,伴隨著中國品牌的向上探索,歷經淘汰與被替代的競爭洗禮后,留下來的優秀產能,勢必會依靠強大的產品力,尋求將產品銷往全球的新出路。
屆時,出口銷往歐美市場的中高端車型中,中國品牌將可分一杯羹。
目標遠大,不可一蹴而就,但面向全球市場的挑戰,在內需增長乏力局面下,或是中國車企最好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