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的興起將使汽車產業原有的零部件體系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歐洲各國相繼宣布燃油車禁售時間表后,大眾、戴姆勒、寶馬、保時捷、沃爾沃等國際車企手筆不凡的電動化戰略紛至沓來。中國本土方面,上汽、北汽、吉利、北汽新能源、長安汽車各具特色的電動車計劃也已在中國這一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扎根。
牽一發而動全身,主機廠戰略轉變直接導致了“核心三電”零部件產業的崛起,此外,汽車動力總成系統及其零部件的趨勢,甚至對如制動系統、傳動系統、轉向系統、車身材料、座椅等等傳統零部件產品同樣提出了新的技術要求,產品升級換代勢在必行。不完全統計顯示,未來燃油汽車零部件市場中約50%份額將消失。
底特律汽車行業分析師艾肯伯格認為,到2030年,全球每年生產的純電動、插電式混動力和輕度混動力的汽車將創造年產值2130億美元的電池、發動機和電子工業市場。
而德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在世界范圍內享有極高的聲譽,2017年全球銷售收入前十名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中有3家來自德國。因此,德國同行的發展動向對中國競爭者來說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上述背景下,博世、大陸集團等10家德國汽車零部件巨頭憑借對汽車產業規律的深入理解,強大的技術底蘊,以及雄厚的資本積累,已針對電動車,圍繞技術革新、新品開發、產能擴張、市場儲備等多維度進行了不容小覷的布局。
高工電動車對上述10家零部件企業電動化布局盤點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瞄準中國市場。與本土企業合資建立電動車零部件公司、獨立投建本土零部件工廠、加快中國工廠新產品開發上市力度……包括博世、大陸、舍弗勒、采埃孚等零部件巨頭緊緊圍繞中國這一最大的電動車市場,或加大資金投入,或與造車新勢力企業“跑馬圈地”提前占領市場等等,推出一系列的業務手段。
二、電動化業務獨立運營。隨著電動車零部件需求的擴大,不少企業宣布將該業務剝離出來,獨立運營實現精細化的操作,以期快速推出電動化產品,提前占據市場份額。如,大陸集團宣布明年初,旗下動力總成部門將拆分為獨立實體運營,并將于2019年中期上市。
三、與業界巨頭聯合布局成為新趨勢。強如采埃孚、巴斯夫仍舊分別選擇與與北汽、廣汽等領域巨子合作能電動車項目,強強聯合的發展模式將有效降低零部件巨頭在新興領域所面臨的風險,足見國際零部件巨頭布局電動化的穩健。
四、切入整車制造領域。憑借自身在深厚的技術儲備,導入自身的電動化零部件,直接切入電動車整車制造領域。如,采埃孚收購了e.GO 40%股份共同生產純電動車,其中合作車型的電機、轉向系統、制動系統、自動駕駛系統在內的技術和零部件均將由采埃孚提供。
五、重視電動車智能化。與燃油車領域不同,國際零部件企業在布局電動車市場時,已經注意到數字化交通服務,重視無人駕駛與車聯網等。如博世宣布成立全新智能網聯事業部,專注于開發并銷售數字化交通服務;大陸集團也相繼與百度、英偉達等企業合作開發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等發力汽車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