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看,還是從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來看,智能制造都是我國船舶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全國人大代表,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劉征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制造業智能轉型是大勢所趨,我國船舶行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加快發展智能制造,推進產業實現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不斷提高我國船舶行業的國際競爭力。他還建議,在當前船市持續低迷的形勢下,國家應該加大對企業智能制造轉型的政策支持力度,為我國船舶行業早日實現從大到強的轉變夯實基礎。
智能發展是必由之路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錯綜復雜,航運市場和造船市場仍在低位徘徊,我國船舶行業面臨巨大的壓力。隨著市場進入深度調整期,我國船舶行業要想進一步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必須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船舶制造技術融合,快速提升船舶建造質量和效率,降低成本和資源能源消耗,以智能制造助推企業提質增效。劉征表示,無論是從國際還是國內來看,智能制造都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構筑持久競爭力的必然趨勢。
“智能制造不是單點改變,而是對船企的更新升級改造提出了新的要求。”劉征表示,從源頭的設計開始,到施工現場工藝流程的改變,再到打通從設計到生產現場的數據鏈,要想實現智能制造,船企必須從發展理念到具體方法都作出根本性的轉變。2016年,大船集團建設的國內造船企業中首個船舶分段制造數字化車間通過國家驗收,車間內配備了多種智能機器人,同時配有各類數字化自動焊設備,大幅提高了船舶制造的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對我國船舶行業邁入智能制造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不過,從完整的流程來看,大船集團還要在智能制造方面繼續深入開展工作。劉征表示,雖然當前面臨的市場形勢十分嚴峻,大船集團仍會繼續加大投入開展智能制造工作。在船型研發方面,大船集團也將朝著智能船舶研發的方向穩步邁進,加大在船型研發方面的投入,以滿足未來市場的需求。
針對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實體經濟是國家經濟實現健康平穩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去年出臺的一系列相關政策,帶來了良好的導向效應,為企業減負,給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這讓我對未來國家實體經濟的發展,對船舶行業的發展充滿了信心。”劉征表示,對船舶行業來說,一方面當前面臨著低迷的市場形勢,另一方面還需要不斷加大投入,開展智能制造和科技創新工作,企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在當前船舶行業開展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放水養魚”的策略十分重要。因此,劉征建議,國家應該進一步加大對船舶行業等實體經濟的政策支持力度,在稅收等方面,結合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以及企業的具體發展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出臺相關政策。“我之前看過某地區的一個報道,如果實體經濟企業不裁員,在社保方面可以給予一定比例的返還,這實質上是一項惠民工程,能夠穩定就業,實現社會穩定發展。”劉征表示,從大船集團的具體發展來看,在稅收方面,如果能夠把員工的收入作為稅前列支的話,將大大減輕企業的稅負壓力,這比單純返還社保的措施更直接,也更易于操作,更好落實。“我在這次全國兩會上就準備針對稅收方面的政策提出相關的建議。”劉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