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臺風總是說來就來,地處沿海的珠三角也就常在陰晴間切換。
天氣不是刮風下雨就是驕陽如火,但鄭遠龍(化名)的工作卻是滿滿當當,奔波于拜訪客戶、洽談合作、對接政府部門和推動重點項目。
對他來說這已是常態,今年以來,這位東莞制造業企業高管比以往更忙,付出更多精力是希望能穩住企業發展態勢,加速轉型升級,以求在未來競爭中擁有更大優勢,為企業長遠發展打牢基礎。
這恰是當前珠三角經濟的一個縮影。作為我國的三大城市群之一,經過數十年快速發展,由9個城市構成的珠三角顯然已是中國經濟的高亮地帶。
上半年,珠三角經濟總量首破4萬億元,深圳和廣州均超萬億,并分別以7.4%和7.1%的較高增速位居廣東省第一、第二名,珠海、佛山和東莞等增長勢頭也不錯。
從細節觀察,第三產業拉動經濟增長作用增強,最典型是廣州,貢獻率達82.10%;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普遍不低,廣州為24.8%、深圳為17.6%、東莞為15.7%;多個城市的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的增速也明顯“跑贏大盤”。
珠三角在相對穩定的基礎上,內部經濟結構優化、產業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進程正不斷加快。但同時,問題與壓力似乎也不可避免。
上半年,9市經濟增速均有所放緩,作為珠三角經濟根基的制造業也相對疲軟,新動能仍難挑大梁。這是珠三角必須克服的轉型升級“陣痛”,而當前宏觀形勢也正進一步考驗珠三角的定力。
一直作為經濟“優等生”的珠三角,如何在壓力之下“答題”,找到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廣深經濟“雙星”閃耀
近期,各地密集公布經濟半年報,珠三角城市光芒難掩,廣深尤其亮眼。
上半年,深圳GDP達12133.92億元,增長7.4%;廣州11755.54億元,增長7.1%。兩市經濟總量和增速均在廣東全省排名第一、二名,增速超過北京的6.3%和上海的5.9%。
作為創新之都,深圳經濟增速領跑一線城市已是常態。更為難得的是廣州,上半年經濟增速較去年同期強勢反彈0.9個百分點。這不僅因為上半年經濟表現較好,也與去年同期基數較低有關。2018年一季度,廣州經濟增速放緩至4.3%,盡管當年上半年恢復至6.2%,但仍為近年低點。從今年上半年情況看,廣州經濟已經快速走出谷底。
廣深“雙子星”的光輝之下,珠三角其余城市并不黯淡。上半年,珠海、肇慶經濟增速均達7%,作為制造業重鎮的佛山和東莞也緊隨其后,均增長6.9%。
佛山和東莞歷來是珠三角繼廣深之后經濟實力最強城市,上半年GDP分別為4795.17億元和4215.93億元。分析人士預測,今年佛山經濟總量或將突破萬億,彌補去年“闖關”失敗的遺憾。東莞則首次突破4000億元,三年后或邁入“萬億俱樂部”。
剩余的惠州、江門和中山上半年增速均較低,分別增長4.5%、4%和0.9%。這也意味著,珠三角內部城市之間存在分化趨勢。
一直以來,珠三角9市經濟體量存在客觀差距。廣州、深圳構成第一梯隊,佛山和東莞構成第二梯隊。上半年,總量和增速均領先的廣深,頗有“強者恒強”的意味。
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分析,廣深城市地位都較高,因此在固定投資特別是基建投資方面,享有更多政策和金融支持,當消費和出口出現下降時,兩市能靠投資“補課”。廣深的服務業比重都較高,因此抗擊打能力和穩定性也相對較強。
上半年,廣州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2.1%,同比提高15.4個百分點。深圳三次產業結構已調整為0.1:39.1:60.8。
此外,廣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4.8%,為珠三角最高,比一季度、去年同期分別提高5.7個和15.7個百分點。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34.6%,國有投資、民間投資增速均超過40%。
深圳投資增長17.6%,為珠三角第二名。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48%,國有經濟投資增長34.5%,民間投資增長12.3%,外資投資增長65.5%。
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認為,當前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珠三角具備吸引和擴大投資的較好優勢和空間,還有要構建現代化交通體系及諸多產業的契機,作為中心城市的廣州和深圳自然成為資金優先關注的城市。未來,通過都市圈、城市群建設,“極點帶動”效應逐步釋放,將帶動其余城市的投資活躍度,加速周邊城市發展。
消費復蘇有賴政策推動
從穩投資、穩增長的角度,珠三角多市還在謀求投資的進一步增長。
8月6日,東莞表示,要通過有效措施切實為投資“松綁”。8月7日,廣州披露到2023年要新建成10條地鐵線路。
不過,反觀上半年,珠三角經濟增長絕非單靠投資,消費、出口也發揮重要作用。
上半年,廣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2%、深圳為7.7%、珠海為5.5%、佛山為6.8%、惠州為8.6%、東莞為8.5%、中山為1.96%、江門為7.5%、肇慶為7.7%。
整體看,9市消費增速均不算高,而上半年廣東全省消費增速為7.7%、全國名義增長8.4%(實際增長6.7%)。同比來看,8個城市消費增速均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其中深圳下降0.7個百分點,僅廣州上升0.4個百分點。
若對比今年一季度,則9市的消費增速均有所回升,這也意味著珠三角城市的消費形勢在回穩和向好。其中,廣州回升0.5個百分點,并維持連續8個月的回升態勢;深圳回升0.2個百分點;珠海達1.5個百分點;肇慶幅度最大,達4.1個百分點。
消費的回暖,與珠三角城市促進消費政策相關。以汽車消費為例,廣州和深圳相繼在6月增加大量車牌指標,同時廣東加大對“國五車”促銷力度,均有效刺激汽車消費恢復和增長。多重利好政策疊加下,6月當月廣東全省限額以上單位汽車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23.7%。上半年,東莞限額以上汽車零售額增長1.9%,比一季度大幅回升9.4個百分點。
廣州市民張強(化名)既是受益者也是貢獻者,6月份在搖號幾率提高后,他幸運地中簽了,并在一周之內就購買了汽車。“我早就想買車,只是之前一直沒搖到號。”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汽車消費在客觀上存在需求,潛力和空間較大,釋放某種程度上被壓制的巨大需求,可在短時間內爆發。
不少城市還在尋求進一步提振消費。廣州市長溫國輝近期表示,下半年廣州將出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行動方案,并要打造一批夜間經濟集聚區。隨后,廣州公布“夜間消費地圖”,劃定15個夜間消費地標,鼓勵企業提供夜間延時服務。
類似迎合消費新趨勢、深挖消費新潛能的做法,在上半年經濟數據中已見成效,多個城市上半年消費均在恢復。比如,廣州限額以上金銀珠寶類商品零售額增長32.2%、深圳互聯網商品零售額增長28.6%。
出口方面,上半年珠三角整體處于低位徘徊,部分城市略有回升。比如,深圳出口增長5.1%,東莞達12.5%,廣州為-8.5%,但較一季度和去年上半年有顯著回升。
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陳鴻宇認為,珠三角經濟對外關聯度較高,當前外部形勢變化下,還應進一步激活消費對實體經濟拉動作用,通過擴大內需抵御外需波動影響。
宏觀壓力與轉型壓力疊加
盡管上半年珠三角不少城市在投資、消費和出口上有一定向好表現,但與往年相比卻仍處明顯放緩態勢,最終制約了各城市上半年整體經濟的增長。
與一季度對比,上半年珠三角共有8個城市GDP增速下滑,僅肇慶持平。與去年同期對比,共有7個城市增速下滑,僅廣州快了0.9個百分點、肇慶快了0.6個百分點。
這背后核心因素是制造業,這個支撐珠三角經濟的根基正承受壓力。
上半年,深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7.4%、東莞7.3%、佛山7%、肇慶6.5%、珠海5.8%、廣州3.7%、惠州2.2%、江門0.5%、中山-2%。深圳依舊領跑,佛山和東莞也比較突出,但整體而言9市的工業增長都不算高。對比一季度,9市工業增速均下滑。對比去年同期,則是深圳持平,8市下滑。
近年來,廣東一直強調“堅持制造業立省不動搖”,并出臺一系列制造業減稅降費、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等政策,為何工業增長仍然放緩?
這并非轉型或政策失效,深層次的原因是宏觀形勢壓力和轉型階段性壓力疊加。雖然近年來珠三角制造業轉型升級有所成效,但新動能還不夠強大,還無法真正成為“穩定器”“主力軍”。
上半年,珠三角多市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速高于規上工業,比重也持續提升。比如,深圳分別增長10.3%和11%,占比達71.2%和66.7%;東莞分別增長11.3%和17.9%,占比達55.1%和42.5%。
不過,多數珠三角城市新動能比重仍不夠高。廣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僅占15.8%,佛山也不足20%。
對此,企業亦感受真切。
“時機未到,火候未到,有些無奈。”談起上半年形勢,鄭遠龍如是說。盡管采取了諸多舉措,但他所在的企業仍然出現營收下滑。
近年,該企業投入了不少資金開展“機器換人”,取得一定效果,甚至成當地標桿。但從企業戰略角度來看,這些更多只是權宜之計,真正的“大招”是新建一個高度智能化的工廠,用于專門生產一系列近年自主研發、業內領先的產品。
“這幾年我們已經加快推進了,但始終需要時間,最快也要后年才能投產,誰也沒想到變化和壓力突然來了。”鄭遠龍說。
目前,該企業一方面開源節流,穩住傳統業務,另一方面全力推進兩大重點項目建設。“必須咬牙往前推,只是還得熬一段時間。”
經過前期探索和積累,近年不少制造業企業開始加快轉型升級,但這也意味著更大投入和更長周期,無法一蹴而就,不少制造業企業都在壓力中堅持與等待。
電路板龍頭企業東莞森瑪仕格里菲電路有限公司正迎來5G等產業機遇,明年將投用自動化率達90%的先進工廠,希望借此更好把握5G機遇。該企業負責人楊志堅說,高端產品競爭必須有高端生產力支撐。
覆銅板企業廣東生益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如此,該企業設備部經理鐘世華說,2022年將建成智能工廠,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并實現契合市場的小批量快速精準生產。
廣東將推多個產業轉型新政
鄭遠龍在制造業已摸爬滾打多年,“壓力逼著我們必須加速推進新項目,因為這關系到未來企業在市場中能不能站穩腳跟,不可能還靠原來的東西去競爭。”
盡管當前形勢對不少制造業企業造成壓力,但也激活了它們加速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發展的積極性。近年珠三角通過率先轉型升級探明的方向、形成的示范效應,以及各市和廣東省級層面不斷強化的政策支撐,共同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
“我們的客戶最開始是大企業,慢慢中小企業越來越多。”工業機器人上市公司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客戶事業部總經理張朋說,這主要得益于近年工業機器人應用示范效應的顯現,以及隨著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應用成本的下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目前廣東正推進第二輪工業企業技術改造,2018-2020年要幫助超過25000家企業轉型升級。同時,計劃幫助20萬家企業“上云上平臺”。
上半年,廣東省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9.4%,比上年同期高13.1個百分點。珠三角城市中,上半年東莞技改投資增長48.6%、深圳增長12.1%。
今年力度明顯增強的減稅降費,為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提供了助推。上半年,廣東為企業降低成本約397億元。
廣東星星制冷設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吳成平說,今年通過減稅降費及其它抵扣和獎補,約能節約2000萬元左右的資金,將投入產品研發創新,“幫助將很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當前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尤其是其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這一戰略目標的牽引下,廣東還在調整形成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思路。一方面,強調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瞄準機器人、智能家電、5G、4K/8K超高清視頻等;另一方面,仍將傳統優勢制造業轉型升級視為重中之重。
“我們一直在思考,經濟下行態勢下,傳統產業如何提質增效?”廣東工信廳副廳長吳東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廣東正醞釀出臺有關文件,將從資本、新技術導入等方面,有力推動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技術,傳統產業一樣可以高端化。”吳東文認為,或許未來10年新經濟還難以完全替代傳統產業,支撐廣東經濟發展,況且廣東傳統優勢產業比重也不小。
工業園區將再次成為廣東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抓手,也將出臺系列文件,升級對應政策,這也成為廣東當前正推進的“一核一帶一區”區域協調戰略的內容之一。
“園區劃好了,產業才能發展好。”廣東工信廳運行監測與綜合分析處處長張會洋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過去珠三角制造業以村鎮為主導模式,存在散小亂等問題,未來將重點推動提質增效,形成園區經濟主導格局,以園區帶動和優化產業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