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器書寫中國奇跡——“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第三代核電“華龍一號”、C919大飛機、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
中國制造彰顯中國底氣——火電、水電、核電、輸變電裝備進入“百萬時代”;時速350公里“復興號”標準動車組日開行數量超過170對;“藍鯨1號”超深水雙塔半潛式鉆井平臺助力我國首次海域可燃冰開采成功……
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回顧70載歷程,中國制造業穿越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并在2010年重奪丟失了一個半世紀的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地位,如今已成為驅動全球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
從“一無所有”到門類最齊全
“中國制造”意味著什么?網上曾流傳一個視頻,主題是“在美國可以不用中國制造嗎?”美國挑戰者在24個小時不用中國制造后,得出的答案是“可以,就是活不下去”。他翻了一遍身上服飾的標簽,發現全都印著“中國制造”,就連手里的蘋果手機也是中國組裝。
眾所周知,中國制造已經“席卷全球”。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位居全球第一。
但70年前,中國制造卻幾乎“什么都不能造”。“而今,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工信部部長苗圩如是說。
70年,中國制造業實現了從小到大的歷史性跨越。一個典型的代表是汽車,賽迪智庫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韓建飛介紹,1956年7月14日,“第一汽車制造廠”第一批12輛以前蘇聯“吉斯150”為原型的解放CA10型卡車下線,正式結束了“中國造不出汽車”的歷史。2018年,全國汽車產量超過2780萬輛,占全球的30%,連續十年蟬聯全球第一。
中國制造馬達強勁、蹄疾步穩。我國工業增加值從1952年的120億元增至2018年的30多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增長約971倍。
“經過70年發展,我國制造業形成了體系化的產業鏈和全球化的供應鏈,建成了一批規模化的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在國際產業分工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穩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韓建飛說。
從學習模仿到創中國品牌
1994年,九陽發明了全球第一臺豆漿機,這也是中國人發明的第一臺家用電器,中國品牌、中國制造在全球家電行業嶄露頭角。25年來,九陽專注創新,推出不用手洗豆漿機、無涂層蒸汽飯煲、炒菜機器人等一系列原創智能新品,見證著中國家庭廚房的變遷。九陽的原創之路證明,不靠別國的技術,靠自身專注原創的那份匠心,中國品牌、中國制造一樣能夠占據全球家電行業領先地位。
回顧70年,中國制造從學習模仿和代工起步,逐步走向原創創新和鑄造中國品牌。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制造的發展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韓建飛介紹,第一階段是1949年至1977年的自我發展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從前蘇聯學習并建立起一整套工業體系。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
第二階段是1978年至2000年的代工階段。改革開放之后,“三來一補”合作模式興起,中國制造自此起步。“三來一補”指的是“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補償貿易”,本質是利用國內低成本優勢,通過兩頭在外——原料在外、市場在外的業務模式,為國際企業代工,賺取基本加工費,形成了中國制造的初期形態。
第三階段是2001年至2010年的全球化階段。隨著加入WTO,我國迅速融入全球大市場分享全球化紅利。國內制造企業通過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讓我國快速成為“世界工廠”。同時,我國通過擴大開放既快速推進了自身經濟增長和工業化進程,又對全球產業鏈構建作出巨大貢獻。國內優秀制造企業已開始走向全球,而機床、汽車等行業的國內大型制造企業也成功進行了國際并購。
“第四階段則是從2011年到現在,是中國制造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也是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階段。”韓建飛說。
從制造工廠到產業鏈高端
9月19日,華為在德國慕尼黑發布手機Mate30系列,起步價為799歐元,最高定價甚至高達2095歐元。華為并非打著高價的噱頭,而是一直定位高端。多個機構的數據顯示,目前華為手機在全球市場銷量排名第二。
曾幾何時,在價值鏈處于低端的中國制造終于站在了高處。2010年,華為手機的銷量僅有300萬臺。2019年5月,華為手機全球市場銷量已經破億。
中國制造業正由大謀強。2010年以來,我國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并向制造強國邁進。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產品涌現出來。2018年,我國共有120家企業入選世界500強,其中,以制造業為主營業務的企業有50多家。與中國制造業共同成長的還有聯想。1984年,聯想在中關村一間傳達室里誕生,現在已成為一家年營業額超過3500億元的全球化高科技公司。
創新驅動發展。“70年來,我國制造企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技術創新水平不斷提高,成為促進我國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源泉。”苗圩舉例說,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通信設備等產業從過去的“跟跑”到“并跑”甚至走向“領跑”,已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70年,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中國制造業在主要領域和方向上實現了“占有一席之地”的戰略目標。70年,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全世界遍布“中國制造”的身影。70年,積極探索、大膽實踐,中國制造業正與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深度融合,為搶抓第四次工業革命機遇奠定了堅實基礎。70年,補齊短板、轉型升級,身處全球第三梯隊,中國制造仍在爬坡過坎、力戒浮夸、腳踏實地,努力勇攀更高峰。
延伸閱讀
為世界提供更優質的中國制造
——訪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鵬
新中國成立時,我國幾乎沒有現代化大工業。經過不懈奮斗,今天的中國已崛起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和工業制成品出口第一大國。中國在70年里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這一成就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奇跡。
記者: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制造業有哪些變化最可圈可點?
王鵬:可以用“大、全、快、新、廣”來概括中國制造70年的變化。
大——從規模來看。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至今連續穩居世界第一。2018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額達到28%以上,接近美、日、德三國的總和。數百種工業品產量位居全球首位。
全——從體系來看。我國已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快——快速交付能力。中國制造業面向全球市場,構建起龐大而精細的生產分工體系,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形成了全世界其他地方很難達到的快速交付能力。
新——從創新能力看。我們正在由長期以來的“跟跑者”轉變為“并跑者”,甚至在一些領域正在成為“領跑者”。
廣——制造業的地區分布。現代工業從沿海少數中心城市擴展到國家東中西部廣大區域,工業化浪潮席卷全國,改變了數億人口和廣大落后地區的面貌。
記者:新中國成立初期主要出口初級產品,如今遍布全球的中國制造是什么樣?
王鵬: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制造業發展水平落后,出口商品中80%以上都是初級產品。這一局面在改革開放后迅速得以改變,今天工業制成品已成為出口的絕對主力,在出口總額占到90%以上的比重。
隨著“中國制造”加速向“中國創造”轉變,遍布全球230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國工業品正在擺脫過去“低端”的印象。當然,價格優惠并不全是缺點,在產品升級同時,保持高性價比仍然是中國制造要好好堅持下去的一大優勢,這可以為全世界人民創造更多福祉。新時代中國制造將逐步在全球樹立起高端、優質、創新、高性價比的全新形象。
記者:您認為當前中國制造業發展最大的機遇在哪里?
王鵬: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中國制造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中國在此輪變革中擁有一系列難以復制的獨特優勢,包括全球最大的14億人口體量、全球最大的國內消費需求、全球最大最全的現代制造業體系、全球領先且創新活躍的信息技術應用市場。如果我們把這些優勢有機結合起來,就有可能率先形成全新的智能基礎設施、全新的智能生產范式、全新的智能經濟發展模式,成為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制造業創新升級的策源地和引領者。
我們要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趨勢,搶抓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戰略機遇,加快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強化創新驅動,加快轉型升級,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全世界提供更加豐富、更加優質的中國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