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9年9月23日,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的博智宏觀論壇第四十二次月度例會召開。會議主題為“汽車市場負增長的原因與前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原常務副會長董揚出席會議并發表演講。
國民經濟深度調整期的汽車市場發展
(一)國民經濟調整催生負增長
汽車市場目前面臨的問題,不是汽車產業本身造成的。
首先,相較兩年前,汽車產業的創新投入增加了,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研發投入占比提高,研發人才隊伍壯大,技術進步的效果明顯,新技術的應用也很明顯。
其次,電動汽車在中國發展迅速。盡管行業中還存在成本高、安全性不完全過關、充電難等等的問題,但是從產業的能力來看,市場拉動了技術的發展。我們現在主要產品的水平還比不上國際先進水平,但我們兩年換一代,他們五年換一代,相較而言我們換代速度更快。因此,我比較有把握地判斷,在2025年或者稍晚一點,我國的電動汽車會達到領先水平,電動大客車等方面也會領先,因為中國電動大客車的產量占全世界的90%以上。
再者,雖然隨著市場疲軟,國產品牌下滑更厲害,但頭部國產品牌,像長城、吉利等企業的表現都不錯。我近期去廣汽調研,盡管他們產量下降多,但幾個新產品的市場都還保持得不錯。從結構調整的角度而言,今年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最后,盡管從數據層面看,庫存仍然比較高,但經過一年多的負增長,產銷的關系已經逐漸步入正常化。原來市場行情一開始不好時,整車廠就會施壓給銷售商,讓銷售商趕快拿車,但現在壓不動了,所以產銷關系逐漸趨于正常。
行業內的問題都是老問題,比如產業分散、重復、戰略規劃不夠、基礎技術不夠等等。但一個重要的新特征是,在到達三千萬輛這個等級之后,汽車市場已經進入了平穩發展階段。這表現在,首次購車和換車的比率基本上是1:1。富人和中產階級首次購車的階段已經完全過去了,現在進入的普通消費者首次購車和所有群體換車并重的階段。
這種情況下,我覺得汽車市場負增長最大的原因是國民經濟正在進行深度調整。國民經濟的實際情況是低于數據表現的。去產能過程影響了一部分鋼鐵、煤炭、水泥企業等的收入。去杠桿過程又使很多人的積蓄進入了P2P。環保執法加強對一些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造成了較大的影響。盡管近兩年來中央一直在談要鼓勵民營經濟的發展,但我認為民營經濟和國有經濟之間還不是平等的,應該給民營經濟一個平等的待遇。汽車企業還稍好一些,但很多民營的零部件企業,銀根還是有問題的,這是當前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
從全球汽車產業來看,當前還是中國的表現最好。美國汽車產業明顯是在衰退的。特朗普的政策放松了油耗、撤銷了電動車補貼、取消了智能駕駛、無人駕駛、自動駕駛委員會,表面上是減少政府管制,利好企業。然而,制造業企業到了技術要轉換的時候,完全撤銷對企業的支持,并不利于產業發展。德國汽車行業一直是中國的寵兒,但是自從發生大眾事件以后,輿論逆轉,汽車外企覺得在國內待遇很差。如果中國市場不增長,或者被逐出中國市場,對于德國汽車產業而言都是滅頂之災。德最近這一兩年,日本汽車產業也明顯對華示好,更加重視中國市場,這是因為我們自身發展起來了。我認為,我們可以團結起來開拓全球其他35億人口的市場。
(二)加強頂層設計,政策要穩定預期
就汽車產業而言,快速發展的時候我們要抓住機遇發展,其余時候我們應該抓住機遇調整,而現在就是調整的重要時機。我們希望政策不是臨時救市,而是支持汽車創新能力形成,支持新型零部件制造,比如支持電池、電機、芯片、操作系統、傳感器、攝像頭、激光雷達等等這樣一些新型零部件的形成、新技術的引入。我們走這條路才能走向汽車強國。具體建議如下。
第一,加強頂層設計,穩定政策預期。一方面,對于電動汽車、智能網聯汽車要繼續制定國家規劃,通過頂層設計來支持。國產企業,比如寧德時代和日本的企業相比在技術上還有差距,這些差距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差距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的發展逐漸縮小。在電動車的發展過程中,政策的改進不僅需要各個部門都要發揮作用,還要集中全國的專家力量。比如,德國電動汽車平臺計劃是由全國150位頂級專家聯合。另一方面,政策一定要保證五年、甚至十年的預期,五年開發產品,五年銷售產品。過去我們處于跟隨發展階段,技術發展趨勢和管理趨勢是比較明晰的。但是現在我們到了創新階段,政策的可能性很多。我們的政策更多是精準調控,但存在政府征求意見不夠廣、科學論證時間不夠長等問題。我們需要長期的、穩定的、科學的政策支持。
第二,要真正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不僅要支持頭部企業,還要支持廣大的零部件廠商。在這次調整中,要從粗放發展轉向環保、友好、節能的發展。要真正在市場競爭中給民營經濟一個平等的地位,這一點非常重要。
第三,進行稅制改革。近期應加快將部分稅收改為央地共享,盡量加大汽車消費相關稅收的地方比例。現在出現的招商與限購并存,罔顧市場行情的現象,就是稅制造成的。我國實行的是增值稅制度,地方政府只要招商就能有稅收收入,但對汽車行業來說,促進消費應該把增值稅改為消費稅,給地方多一些分享稅。此外,要積極推動政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