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疫情持續蔓延,全球經濟走勢低迷;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結構調整步伐深入。2020年,對中國制造而言并不尋常。
難,是普遍的感受。迎難而上,是共同的選擇。
記者赴多地調研發現,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是很多制造企業的真實寫照。應對挑戰的過程中,中國制造不斷夯實基礎,危中尋機,向高質量轉型的步伐更穩健。
壓力重 但向好勢頭在顯現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國際分工與生產的節奏。國際市場低迷,全球產業鏈波動,壓力大是企業的共同感受。提速本地配套、努力開拓市場,風險挑戰面前,中國制造在積極應變。
約2.6萬家外貿企業走上“云端”,“網上廣交會”展示出別樣的“人氣”;“618”期間,淘寶直播場次同比增長123%,巨大流量背后有著制造企業努力上“云”的身影……
6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比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別比上月上升0.7和0.5個百分點;5月份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6%……一系列數據印證了制造業穩步恢復的勢頭。
“既要對風險有清醒認識,也要堅定信心前行。”工信部新聞發言人黃利斌認為,復工復產步伐加快,宏觀政策持續顯效,制造業發展的積極因素累積增多,企業的壓力正在緩解,中國制造向好勢頭在顯現。
挑戰大 更有機遇蘊藏其中
越是面對困難挑戰,越要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疫情倒逼和生存壓力讓許多傳統產業意識到,智能化是關系到生存方式和發展質量的頭等大事。努力把握數字化機遇,是很多企業的主動選擇。
屏幕上訂單、物料等信息實時更新;云平臺對生產狀況、質量等可視化監控……合肥聯寶科技車間,從零部件加工到電腦組裝都充滿了智能的氣息。
越是面對不確定性,越要練好自身本領。堅定創新是疫情帶給企業的又一啟示。
從根植材料研究、發起對熔噴布創新到參與兒童口罩標準制定,創業十余年,藍禾醫療把小小的口罩做出了“門道”。疫情帶來需求高漲,藍禾憑借過硬產品抓住“風口”,出口同比增長50倍。“今天有快速擴張,明天就有大浪淘沙。”公司董事長曹軍說,企業還要向關鍵材料不斷“進軍”。
憑借對通信、影像等技術以及產業鏈的布局,vivo截至今年5月已推出超過10款5G手機。未來將持續發力關鍵技術,推動標準制定。
制造業投資降幅收窄的同時,1至5月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7%。數字背后是市場的復蘇和創新的躍動。
“中國制造的轉型不是‘漸次升級’,而是新的‘躍遷’。”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朱恒源說,讓技術用起來、應用跑起來、產業鏈完善起來,中國制造將在全球制造格局重塑中站上新臺階。
強基礎 奮力開拓新空間
高度重視因疫情而暴露的風險隱患,筑牢基礎、補齊短板,是應對風險的關鍵之舉,更是贏得主動的重要手段。圍繞“強基礎”,一系列行動正在展開。
產業鏈供應鏈穩,制造的基礎更牢。今年以來,圍繞抓“六保”促“六穩”,我國推出包括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在內的一系列舉措。
工信部全面梳理重點領域龍頭企業及核心配套企業名單;八部門推出供應鏈創新應用試點;加大對中小企業扶持力度……一系列措施相應展開。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6月16日,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和復崗率分別為99.1%和95.4%。監測顯示,131家龍頭企業共帶動上下游約60萬家中小企業復產。
核心技術、關鍵材料、基礎工藝是工業發展的底氣。不久前,工信部批復組建國家集成電路特色工藝及封裝測試創新中心。2016年至今,我國已論證通過和啟動建設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十余個。加強基礎創新,中國制造步伐更穩健。
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速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夯實數字基礎的部署正在展開。
黃利斌說,工信部將圍繞筑牢產業基礎和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出臺具體措施,促進更多資源要素向制造業聚集,助力中國制造開拓更廣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