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全球制造業景氣度整體呈現出東西分化格局。在西方,歐美多個經濟體連續2、3個月反彈,其中歐元區和德國時隔數月后重回枯榮線以上。在東方,除了中國一枝獨秀連續擴張5個月之外,日韓和東盟雖萎縮幅度放緩,但仍處于枯榮線之下。雖然全球經濟和制造業繼續回升,但在多國疫情出現反復和反彈的風險之下,以及在中美矛盾持續惡化的背景之下,全球制造業和經濟的進一步復蘇仍需時間。
美國:制造業連續2個月擴張,趨穩面臨挑戰
美國7月ISM制造業PMI錄得54.2,高于前值和預期,在連續擴張2個月的同時,創下了2019年3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多個分項指標繼續反彈,其中新訂單和產出指數分別出現5.1和4.8個百分點的較大增長,表明需求端和生產端繼續快速回升。新出口訂單和進口指數在時隔4個和5個月之后重回擴張區間,表明外貿情況有所好轉。此外,就業指數錄得44.3,雖超出前值,但仍然低迷,或預示本周非農就業數據表現不佳。
盡管7月美國制造業繼續擴張,但增長乏力,新業務的虧損加速讓市場擔憂需求依然疲弱;很多公司受全美多地再次封鎖的拖累明顯,成本螺旋式增加;且由于當前的訂單薄弱,不少公司仍對雇用更多的員工持謹慎態度。與此同時,多數公司對未來的期望也有所改善,樂觀情緒有所升溫。
美國ISM制造業PMI分項一覽,單位:%,資料來源:Wind,植信投資研究院
為使經濟盡快復蘇,美國政府在疫情沒有完全被控制的情況下就復工復產,雖然從高頻經濟數據來看,經濟有所好轉,但新增疫情病例同樣持續增加,有一些州因為疫情快速增長而出現再次停工的情況,疫情的反復和反彈仍然不容小覷。此外,隨著近期和中國矛盾的加劇以及全球經濟探底復蘇的不確定性,給美國經濟和制造業保持穩定復蘇帶來了極大挑戰。
歐洲:制造業持續向好,失業情況依然嚴重
歐元區7月Markit制造業PMI終值錄得51.8,時隔一年半來首次站上枯榮線。生產和新訂單恢復增長帶動制造業整體好轉。隨著疫情的有效控制,在需求飆升推動下,使得生產以兩年多來最快的速度增長,新訂單也取得近兩年來的首次增長和自2018年初以來最強勁的漲幅,并且增速超過了生產。這既有利于恢復企業的信心,又會促使8月份的產量應該會進一步增長。
盡管企業經營狀況總體有所改善,但在前期產能不足的情況下運營,裁員仍在繼續。最新數據顯示,歐元區就業人數連續第15個月下降,達到歷史水平。失業增加,對工作沒有安全感,疫情復燃以及持續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都將不可避免地抑制進一步復蘇的速度。
同樣得益于產出和新訂單的強勁增長,加之去年同期基數較低,歐元區和歐盟最大成員國德國的7月制造業PMI反彈至51,為19個月來首次站上榮枯線,表明隨著活動和需求復蘇,德國各地的制造業正在改善。此外,制造商報告海外銷售也出現顯著好轉。主要的擔憂之一仍在勞動力市場,7月份工廠裁員略有加速。盡管如此,生產的近期前景看起來是樂觀的,并且隨著商業信心繼續改善,未來幾個月制造業將繼續保持復蘇態勢,就業下降的趨勢將開始放緩。
法國7月制造業增長雖然有所放緩,但依然強勁。由于前期經濟停運期間,積累了大量訂單,隨著大量需求的釋放,使得法國服制造業企業7月產量得到提高。但失業問題仍需引起足夠重視。
歐元區及主要成員國制造業PMI,單位:%,資料來源:Wind,植信投資研究院
英國7月制造業創下2019年3月以來的新高。在經濟重啟后,國內新訂單激增,產出增長躍升至32個月高位。不過隨著海外需求持續減弱,新出口業務的持續下降使樂觀情緒減弱,這可能會限制復蘇的力度。此外,就業人數連續第六個月持續下降。英國經濟復蘇雖然有了堅實的開端,但未來的道路仍然漫長且不穩定。
日韓東盟:制造業萎縮放緩
日韓和東盟的制造業雖然繼續萎縮,但幅度均有所減弱。
日本7月制造業PMI錄得為45.2,為2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但仍然連續15個月萎縮。產出及新訂單數量出現近5個月來的最小減幅,在企業的展望方面,在4月觸底后也持續出現正成長。
韓國7月制造業創今年1月以來新高,但仍連續7個月低于50榮枯線。制造業萎縮幅度顯著放緩,表明需求正逐步恢復。且衡量未來12個月制造業產出的預期指數躍升至49.0,僅略低于榮枯線。
東盟7月制造業PMI錄得46.5,萎縮幅度繼續放緩。產出和新訂單雖然繼續萎縮,但均優于前值。不過出口仍然是當前東盟制造業進一步恢復的最大阻礙因素。
中國:連續5月擴張,復蘇態勢強勁
7月制造業PMI為51.1,高于上月0.2個百分點,連續5個月擴張的同時,創4個月以來新高。在調查的21個行業中,有17個行業高于臨界點,較上月增加3個。其中13個行業較上月上升,指數回落相對明顯的行業主要是在前期較快上升基礎上有所放緩。制造業繼續穩步恢復,且復蘇狀態連續2個月好于市場預期。7月制造業呈現出以下幾大特點。
一是供需兩端繼續同步回暖,生產行業普遍回升。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別比上月上升0.1和0.3個百分點,其中新訂單指數連續3個月回升。20個行業的生產指數均高于臨界點,企業加大采購力度,當月采購量指數回升明顯,多個行業需求復蘇動能繼續增強。
二是進出口狀況繼續改善。由于歐美國家在疫情中重啟經濟取得一定效果,其中歐元區需求有明顯復蘇跡象,加之我國出臺的一系列穩外貿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制造業進出口繼續回暖,本月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分別為48.4和49.1,高于上月5.8和2.1個百分點,均為疫情以來最高水平。
三是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升至近期高點。受下游行業需求回暖影響,上游產品價格漲幅明顯,石油加工、鋼鐵、有色等制造業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均高于63.0。
四是企業預期進一步好轉。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7.8,高于上月0.3個百分點,表明企業對近期行業恢復態勢保持樂觀。
中國PMI各分項變化,單位:%,資料來源:Wind,植信投資研究院
值得一提的是,7月財新制造業PMI從上月的51.2升至52.8,連續擴張3個月并達到2011年2月以來最高水平,表明我國中小制造業企業也處于良好的復蘇態勢之中。
不過,從指數升幅和企業反映情況來看,市場需求整體仍相對不足。新訂單指數低于生產指數2.3個百分點,需求恢復情況弱于供給。此外,由于國外在重啟經濟時出現疫情復發問題,加上中美矛盾持續惡化,后期進出口恢復情況仍有待觀察。這些都將對我國制造業穩步恢復帶來一定程度的阻礙。
總體而言,兩大制造業指數表現均超出市場預期,供需兩端持續回暖,外需回升力度加大,下半年經濟開局向好,這為經濟進一步反彈釋放了積極信號。
作者:植信投資研究院 羅奐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