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交織,制造業加速趨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疊加“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服務型制造迎來發展契機。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發展服務型制造有助于緩解制造業面臨的國際競爭“雙重壓力”。要建立一體化的產業政策體系,消除服務業和制造業之間在要素價格等方面的政策差異,支持各類政策形成合力,從而有效推動服務型制造發展。
新發展格局下更應重視服務型制造
服務型制造逐漸成為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產業形態,是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
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工業經濟所工業發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張厚明對本報記者表示,與傳統制造模式相比,服務型制造的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服務型制造側重于向客戶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其特點是集產品和服務于一體,這是企業獲得持久利潤來源的重要基礎。二是服務型制造在組織模式上強調發揮網絡協作的作用,注重通過協作實現知識的共享,從而提升了資源配置的效率。三是服務型制造在注重產品的同時,更加強調需求方個性化需求,可以有效增強制造企業的差異性,從而大幅提高其市場競爭力。
“發展服務型制造,可以提高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制造業的整體價值,實現制造與服務相結合的協同發展效應。服務型制造通過知識性要素流入制造業,使得制造業獲得競爭優勢,實現了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張厚明說。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工經所財經政策研究室主任張淑翠對本報記者表示,服務型制造具有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低資源消耗、優化生態環境等優勢,加速生產范式革命,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有助于解決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中存在的中高端供給能力不足、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優等短板問題,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此外,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加緊實施“再工業化”,加強對我國高端制造遏制力度,而東南亞、南亞等發展中國家依托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優勢,在中低端制造領域加速追趕,發展服務型制造有助于緩解我國制造業發展所面臨的國際競爭“雙重壓力”。
借助兩個市場、開發兩種資源,加快服務型制造發展步伐
有著信息化基因的服務型制造,自帶無數新業態“爆點”,為疫情之后的經濟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對于推動服務型制造深入發展,張厚明建議,一是加快服務型制造相關人才的培養。推進高校科研院所與制造企業的產學研活動相結合;鼓勵制造企業定期對生產技術型人員進行培訓以提升其技能水平;采取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并舉的人才培養策略,培養出更多高素質技能型工人,保證知識要素向制造業融入過程的真正實現。
二是持續培育和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加大科技創新資金投入,為服務性要素的引入和發揮作用提供強大的創新資金支撐;支持企業努力提升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政府應創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增加科技創新活動獎勵以調動企業科技人員開發新技術的積極性。
三是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要發揮研發設計、金融保險、軟件與信息服務等產業對制造業的推動作用,為制造業發展注入“質優價廉”的服務要素;通過引進生產性要素進而延伸制造業的產業鏈條,促進產品制造和服務供給在消費全過程中的相互滲透;建立一體化的產業政策體系,消除服務業和制造業之間在要素價格等方面的政策差異,支持各類政策形成合力,從而有效推動服務型制造發展。
張淑翠建議,一方面,應加大服務型制造成功典型案例的宣傳力度,鼓勵企業提高現代化生產管理技術水平,從以制造為中心轉變為以服務為中心,建立以精準制造、精益生產為基礎的智能化、數字化生產運行系統。另一方面,須加快5G、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化產業發展,打造服務型制造公共服務平臺。此外,還應實施一批服務型制造關鍵核心技術與產品攻關的重大工程,鼓勵企業爭創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同時加強與國外知名研究機構協作,共同設立研發中心等,借助兩個市場、開發兩種資源,加快服務型制造發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