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簡稱“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核心要義在穩根基、強優勢。產業基礎高級化是一項長期系統性工程,需要實現“三個協同”。
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核心要義在穩根基、強優勢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這進一步強調了制造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釋放出鞏固和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清晰有力信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二級巡視員、研究員李燕對本報記者說。
李燕表示,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脊梁,是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的基石,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主力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關鍵看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能否實現。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仍面臨著產業基礎薄弱、核心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發展質量不高等一系列問題,制造業比重如果下降過早過快,不僅不利于保持、鞏固和提升制造業競爭力,而且還會動搖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削弱我國經濟抗風險能力。因此,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核心要義在穩根基、強優勢,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規劃綱要強調‘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傳達出非常明確的信號:在新發展階段,我國將更加堅定不移地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將更加持之以恒地鞏固壯大實體經濟的發展根基,將更加心無旁騖地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賽迪智庫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運行研究室主任、高級經濟師喬寶華對本報記者說。
喬寶華表示,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主要體現在:制造業是維護我國產業安全和國防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提升全員勞動生產率的重要動力,是增強持續創新能力的重要源泉,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基礎。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認識到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振興實體經濟,建設制造強國,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要解決制造業自身發展存在的問題,還要營造有利于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環境。“十四五”規劃綱要還提出要實施制造業降本減負行動,從稅費、用地、融資、用能、物流、政策制定等方面齊頭并進,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這是穩定制造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有助于提升制造業根植性和競爭力。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撐支持以企業為主體整合資源
“產業基礎高級化”對于我國“十四五”制造業發展有什么重要意義?誰是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的核心力量?
“產業基礎高級化是持續提升產業基礎能力,逐步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一個過程。產業基礎能力主要包括產業發展所必需的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礎軟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它對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至關重要。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同時還要健全產業基礎支撐體系,這有助于補齊我國制造業發展短板,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喬寶華說。
李燕表示,產業基礎高級化是產業鏈現代化的基石。“十四五”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是基礎和關鍵支撐。產業基礎能力不強,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安全底座就會不穩;產業鏈的創新能力、運行效率和附加值不高,現代化經濟體系就失去了做優做強、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托。
李燕認為,產業基礎高級化是一項長期系統性工程,需要實現“三個協同”。即產學研用的協同,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與產業發展的協同。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撐,支持以企業為主體整合資源,特別是依托行業龍頭企業和大批長期專注于關鍵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等細分領域精耕細作的制造業單項冠軍,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推動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基礎高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