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外媒報道,美國光伏龍頭企業First Solar與光伏項目開發商Lightsource bp和能源巨頭bp(英國石油公司)簽下高達5.4GW的薄膜組件訂單,這是First Solar成立至今拿下的最大薄膜太陽能組件訂單!
據悉,該訂單中已經確定的組件訂單約有4.4GW,此外還有1GW靈活訂單,將在此后數年陸續交付。
這是First Solar的重大利好,也讓薄膜太陽能組件這一技術路線再次得到關注。
自誕生以來,太陽能技術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代太陽能電池我們常說的單晶硅和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第二代太陽能電池主要包括非晶硅薄膜電池和多晶硅薄膜電池。第三代太陽能電池主要指具有高轉換效率的一些新概念電池。
但盡管太陽能技術已誕生數十年時間,太陽能電池技術的規模化生產依然停留在第一代的晶硅太陽能電池,我國光伏產業的優勢也是基于晶硅太陽能電池所取得的成果。但盡管成本得到了快速下降,也不能擺脫對多晶硅的依賴,才會出現今年硅料價格“暴漲”的情況。
薄膜太陽能電池對硅料的需求則要少的多,要形成可產生電壓的薄膜厚度僅需幾μm,而目前晶硅太陽能電池的厚度一般為170μm,同時在制造過程中的能耗也更低,因此成本很低。
但盡管成本優勢明顯,薄膜太陽能電池存在不小的劣勢,主要就是技術難度高;轉換效率上限不高;及需要摻雜有毒物質,容易遭受消費者質疑,First Solar就是使用碲化鎘薄膜太陽電池,而鎘就是有毒物質。
為此,First Solar還構建了從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光伏電站建設、到組件回收的全產業鏈體系。
此前我國的漢能集團曾放話要成為全球規模領先、技術領先的薄膜太陽能企業,最終卻胎死腹中。可見薄膜太陽能組件生產有多么不易,這也是First Solar能夠成為為數不多能夠商業化量產薄膜太陽能組件企業的重要原因。
這也讓First Solar一直都是全球領先的光伏企業,甚至在2020年,First solar的歸母凈利潤達到了驚人的3.9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5.57億元),這一利潤在組件企業中僅次于我國的隆基股份。
在如此大好形勢下,First Solar也緊跟市場需求,在今年6月宣布斥資6.8億美元擴產,每年將增加3.3GW產能,要在2021年底和2022年底將產能提高至8.7 GW和9.4 GW。
不過,在高歌猛進下,First Solar在今年前三季度也出現了業績增速放緩的困擾,呈現出高開低走的態勢。
一季度實現8.03億美元,同比增長50.97%;中報營收為14.33億美元,同比增長21.97%;前三季度營收為20.16億美元,同比增長-4.09%。
利潤方面也是如此。一季度歸母凈利潤為2.10億美元,同比增長131.16%;中報為2.92億美元,同比增長128.91%;前三季度為3.37億美元,同比增長19.34%。
如此表現讓First Solar在進入11月后的股價有所下滑,不過隨著這一高達5.4GW訂單的公布,相信會讓其得到越來越多投資者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