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跟隆基股份(601012.SH)官宣降價后,國內光伏硅料另一巨頭中環股份(002129.SZ)最新一期的單晶硅片報價賺足了眼球。
在最新價格中,中環股份不僅跟進降價,同時新增的“182mm”和“218.2mm”尺寸硅片的報價讓外界議論紛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本輪價格調整后,中環股份的同類型硅片在價格上全面低于隆基股份。且對標11月份的報價,其自身最大的產品降幅超過12%。
而在“打法”上,該公司一改往日對尺寸的“執念”。
此次公示的價格中首現了182mm硅片的報價,意味著210聯盟的“頭號玩家”意欲打破競爭平衡。
打破尺寸“執念”
早在兩個多月前,業內就傳出中環股份開售182mm尺寸單晶硅片的消息。只不過,當時該企業高管對外的回應擲地有聲:“不符合邏輯,硅料緊缺肯定優先210產能。”
光伏行業的“尺寸之爭”早已有之,在182mm和210mm的爭論中,中環股份始終站在210陣營的前列。甚至還提出,2020年是業內逐步接受210的“元年”。
在210mm尺寸的“執念”下,中環股份大尺寸硅片飛速擴產。產能從2020年三季度末的25GW,今年底之前已經達到85GW。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直到今年11月份,該公司依然在深交所互動易平臺上堅定立場——面對投資者發問是否存在網傳要改182硅片的情況,中環股份表示,“不存在上述行為,在注重持續降本增效的背景下,210產業進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然而,“執念”最終松動。
最新的價格公示增加182尺寸硅片的報價且公布了四種規格,厚度分別為150μm、160μm、165μm和170μm,報價為8.82元、9.02元、9.12元和9.22元。
對此,中環股份的高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應,“增加182報價,由公司原泛8英寸產線改造生產,提升產品維度,基于制造優勢滿足差異化客戶更具優勢價格產品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報價進一步傳遞出中環股份薄片化提速的信號。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早在11月18日,中環股份發布開售150μm厚度硅片的公告——其子公司天津環歐國際硅材料有限公司與金剛玻璃約定,在2022年度向吳江金剛玻璃銷售N型G12(210mm,厚度150μm)單晶硅片,合計數量不少于7010萬片,預估合同總金額約6.67億元。
不過,在此次報價中,爭議最大的是出現了218.2mm尺寸。而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尺寸的出現,將今年以來大尺寸硅片的“口水戰”推向高潮。
一直以來,作為210陣營的頭馬,中環股份曾宣稱,其G12產品的市占率最終會達到70%至80%。而針對此次218.2mm尺寸的產品,中環股份的高管表示,“結合組件版型及終端需求,發布218.2mm尺寸報價,滿足客戶對同尺寸產品更高功率需求。”
這一動作也被視為直捅競爭對手的腹地。據悉,218硅片產線與210硅片完全兼容,良率基本一致,并且對于電池片及組件客戶來說產線也無需進行改造。另外,182尺寸組件為72片組件,而218.2尺寸組件為60片組件,版型面積一樣。但因為后者實際用的直角片,前者是圓角片,導致后者的實際受光面積大。
然而,218.2mm尺寸的出現,再度引發對尺寸標準的思考。
國際半導體行業協會(SEMI)中國光伏標準技術委員會聯合秘書長呂錦標認為,無論尺寸加大,還是減薄,都有推動的理由。“但要注意的,是上下游客戶、裝備輔材供應商之間的規范協作。”
“不是說218.2尺寸不能出現,而是應該在全行業討論后推出。”呂錦標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龍頭暗自較勁
在最新價格中,中環股份的各尺寸硅片價格均有所收窄。
其中,G12和G1(厚度均為170μm),報價分別為8.55元、5.15元/片。對標此前11月的硅片價格,降幅為6.04%和9.17%。而M6的降價幅度最為明顯,單價5.05元,降幅為12.47%。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此次報價中,M6的價格已經全面低于G1,似有“傾銷之勢”。
此外,在整體上,較之于隆基股份11月30日公布的硅片報價,中環的報價除了提供了更多尺寸品類,其同類型單晶硅片價格普遍更低。其中,M6(166mm/165μm)單晶硅片價格差異最為明顯,中環報價5元,比隆基5.32元的報價低了6%;G1(158.75mm/165μm)單晶硅片報價5.1元,隆基報5.12元;M10(182mm/165μm)單晶硅片報價6.15元,隆基報6.2元。
根據中環股份高管的介紹,此次中環硅片調價是為了擁抱硅料下行的周期。目前,隨著原材料價格一致性預期進入下行通道,整體產業邏輯應與Q1至Q3邏輯相反,產業主導權應回歸終端客戶。
令產業鏈同行唏噓的是,硅片從價格堅挺到下跌,僅用了幾個月。今年以來,除了隆基股份、中環股份占據了大半硅片市場外,雙良節能、上機數控、京運通等新貴駕到,讓硅片賽道愈發擁擠。
然而,玩家增多,產能過剩隱憂顯現。據業內統計,截至今年年底,行業前十的硅片廠商產能規模達到350GW。而按照2022年硅料總產量不會超過80萬噸來折算,這些硅料僅能滿足240GW硅片的產能。
也因此,兩大龍頭率先降價,或將引發其他廠商的被迫跟進。
事實上,龍頭之所以能降價,在于其產品利潤率的支持。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今年上半年硅料價格高企之時,作為龍頭企業的隆基股份和中環股份的“光伏產品”和“半導體光伏材料及組件”的毛利率分別為22.48%、20.21%。
“硅片環節當前盈利較為豐厚,引發大量新進入玩家。本次調價除降低存貨減值風險外,更多的也是從本環節控制后續玩家介入門檻,降低盈利空間,將部分成本較高的玩家踢出局。”中郵證券分析師朱洪全指出,硅片龍頭意圖提升本環節門檻。
不過,對于下游的電池片、組件企業而言,硅片價格下降終是利好消息。
今年以來,上游成本高企的情況下,下游需求被抑制。11月19日,國家能源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0月,全國光伏累計新增裝機量為29.31GW,同比增速長34%。但從環比來看,今年10月的環比增速僅為15%,而去年同期的增速則為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