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在北京舉行“2022年能源經濟預測與展望研究報告發布會”,對外發布《后疫情時代中國能源經濟指數變化趨勢》、《電力中斷對供應鏈網絡的影響》等八份研究報告。
????其中,《后疫情時代中國能源經濟指數變化趨勢》報告認為,2021年能源經濟強勢攀升后回穩,新能源行業具有綜合發展優勢,能源穩定供應仍依賴傳統能源行業。
????報告執筆人唐葆君教授表示,2020年疫情初期,宏觀經濟觸底,而能源經濟企穩并帶動宏觀經濟回暖。2021年疫情后期,宏觀經濟反彈,能源經濟平穩上升,穩固應對疫情反復帶來的影響。總體來看,疫情期間,能源經濟指數攀升后回穩。究其原因,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是經濟復蘇的重要動力。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出,高質量發展下,新能源和傳統能源協同并進:疫情初期,新能源車電池、光伏發電、生物質能應用等新能源行業加快升級,刺激經濟復蘇;后疫情時期需求反彈,煤炭等傳統能源行業加大供給,起到“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
????唐葆君還提到,具體而言,補貼政策退坡使新能源整車行業降溫,但上游電池行業投資高熱,長期看整車行業熱度有望回升;新能源車電池、光伏發電、生物質能應用等行業,優勢明顯,短期內可作為投資者優先考慮的行業;電網自控、水力發電等行業指數,長期持平且表現較弱,需加大技術或服務創新,挖掘新的增長點。
????同時,《電力中斷對供應鏈網絡的影響》報告指出,未來電力中斷在供應鏈中影響的復雜性和廣泛性將更加凸顯,保障電力安全穩定運行對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該報告執筆人曲申教授認為,在“國內大循環”的形勢下,電力系統和社會產業經濟網絡等系統高度互聯,電力中斷將帶來不可忽視的系統影響。總體來看電力中斷會造成復合效應疊加,除電力中斷地區生產受到直接沖擊外,由供應鏈網絡傳播帶來的間接損失更是占總體損失的70%。未來電力中斷影響在產業網絡中傳播的復雜性和廣泛性將更加凸顯,保障電力安全穩定運行對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除維護電力系統物理安全外,未來應當從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能源市場機制完善以及停電后重點產業區域協同恢復等方面做出努力。
????2021年是“雙碳”目標開始執行的第一年,全國各地在積極布局的同時也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
????《全國碳中和目標下各省碳達峰路徑展望》報告執筆人余碧瑩教授認為,中國“雙碳”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全國層面的統籌規劃與各省份層面切實的行動舉措。在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各地區要堅持發展優先、因地制宜,協調處理好減排與發展、整體與局部、短期與長期的關系。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等經濟發達省份,以及青海、云南、貴州等具備可再生能源資源稟賦的省份建議先行達峰。河北、四川、吉林、江西、廣東、新疆等省份在經濟增長勢頭明顯、能源轉型勢頭強勁的條件下,需爭取與全國同步實現達峰。內蒙古、山西、山東、遼寧、黑龍江等省份需要在滿足經濟發展需求的同時,大力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爭取盡早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