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被視為碳中和元年,在雙碳目標、“整縣推進”等推動下,光伏行業成績尤為耀眼,國內新增光伏發電并網裝機容量約53GW,連續9年居世界首位。
不過,行業高景氣中,上下游盈利呈現分化也是顯著特點:在目前已披露業績預告的光伏產業鏈公司中,上游和設備商業績喜人,大全能源(688303.SH)利潤預增超4倍,高測股份、上機數控、金博股份的預告凈利潤增幅上限均在200%以上,京運通、晶盛機電、奧特維等增幅也超過100%;另一方面,中下游電池片和組件環節則出現預減和虧損,行業業績分化顯著。
“漲價也好,跌價也好,電池片的價格肯定會跟上游保持趨同。”一位電池片廠商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不過,業內分析認為,越接近消費終端,漲價的壓力越大,這是行業普遍現狀。在硅料環節起始的供應鏈壓力下,一體化廠商有望迎來更快利潤修復。
上游利潤增厚延續高景氣
2021年硅料持續緊平衡狀態,讓上游議價權優勢突出,“擁硅為王”成為產業鏈關鍵詞,在近期業績披露中也不斷得到驗證。2月13日,通威股份披露2021年業績快報,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666.02億元,同比增長50.68%;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2.03億元,同比增長127.35%。
對于業績變動原因,通威股份表示,2021年公司高純晶硅產品供不應求,市場價格同比大幅提升,公司高純晶硅產能持續滿負荷運行,全年實現銷量10.77萬噸,同比增長24%,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受益于多晶硅銷售量價齊增,大全能源預計2021年盈利56億-58億元,同比增長超過4倍;特變電工預計2021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8億元-73億元,同比增長173.44%-193.54%。
值得注意的是,在超額利潤的引導下,大全能源、通威股份等傳統硅料大廠不斷擴產,信義光能、合盛硅業也在緊鑼密鼓籌劃入局,且出手闊綽:信義光能宣布成立信義晶硅,首期產能為6萬噸,預計2024年投產,未來將分批擴產至20萬噸;合盛硅業宣布將投資175億元投建年產20萬噸高純多晶硅項目,項目建設期為2022年5月至2025年5月。
輪番擴產下,引發硅料企業是能否持續高利潤的隱憂。事實上,從終端需求預期看,多晶硅過剩預期已經顯現。據硅業分會此前統計,預計2022年國內多晶硅產能將達到86萬噸/年以上,環比上一年度增加34萬噸/年。而按照每萬噸硅料對應3.5GW-4GW組件產量來算,實際供應300GW以上的裝機量,顯著超過終端需求。
同時,大幅擴產進一步加劇硅料高位回落的預期。根據券商機構預計,2022年硅料全年價格中樞在18-20萬元/噸,四季度硅料含稅均價將滑落至17萬元/噸左右。
不過,業內也有分析認為,多晶硅高利潤并不會輕易終結。有行業觀察人士對財聯社記者介紹,多晶硅的成本在50元/kg至80元/kg之間,頭部廠商成本控制更好的情況下,可能更低。因此,硅料價格即使降到170元/kg,仍然能保持很好的利潤水平。
此外,掌握的充分議價權也是擴張的底氣。硅料市場呈現高度集中的特點,前五家市占率超過80%,出現價格戰的可能性較低,未來不排除龍頭廠商通過降低開工率的方式減產,保證利潤。因此,疊加硅料產能釋放緩慢等因素,未來變數較多。
中下游一體化有望突破困局
從業績情況看,中下游業務單一的廠商因抗風險能力較弱,利潤受沖擊更加明顯。在組件環節,東方日升預告歸母凈利潤為-5250萬至-3500萬元,同比減少121.17%至131.75%,由盈轉虧。
一位光伏行業觀察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光伏產業鏈盈利水平基本呈現從上游到下游遞減的情況。東方日升產配置集中在電池片到組件環節,而去年的漲幅主要集中在硅料和硅片上,對下游環節的利潤侵蝕就會比較嚴重。輔材方面,除了玻璃以外,鋁邊框、背板、膠膜等受到大宗商品波動的影響,漲幅也很明顯,加劇下游成本壓力。
主營單一電池片業務的愛旭股份也是如此。業績預告顯示,公司2021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出現虧損,約為-1000萬元至-7000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由盈轉虧。公司提到,電池片價格漲幅不及上游,下游需求不及預期,產能降低等是預虧主要原因。
因此,押注光伏一體化仍然是組件企業應對此輪供應鏈壓力的重要戰略,從頭部廠商近期動作看,也是如此。2月11日,晶澳科技發布公告,擬對公司一體化產能進行擴建,包括硅片、電池、輔材產能及光伏電站,預計投資額合計34.55億元。
根據券商結構統計,2022年,晶科能源有望分別形成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產能40/40/50GW,一體化,自供率達到80%。
光伏行業專家胡兵認為,面對產業鏈的供需不平衡,垂直一體化的組件企業優勢更加明顯,不僅可以減緩上游價格波動造成的成本上升,而且可以更好的優化封裝工藝提高組件效率。
裝機需求回升改善下游利潤
對于“苦上游久矣”的中下游而言,在硅料價格松動后有望緩解成本壓力。一位電池片廠商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長期來看,漲價也好,跌價也好,電池片的價格肯定會跟上游保持趨同。但是考慮到下游接受情況,漲價會比較謹慎。不過,根據市場公開的情況看,硅料價格年內會大幅下降,成本降低公司會有更高的議價能力,利潤會有所改善。
此外,裝機需求回升也將改善下游利潤。業內預測,2022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或超75GW,而在今年以來,終端需求也呈現明顯觸底回升特點。據行業媒體統計,一月有余,各大集團合計有超39GW的光伏組件招標。其中華電集團2022年度光伏組件集采規模高達15GW,較2021年翻倍。1月以來,中石油、三峽電能(安徽)、南網江蘇、中核(南京)4家央企的7.5GW組件集采定標。中國電建、國家電投高達12GW的組件集采均已唱標。
隆眾資訊分析師于多對財聯社記者表示,電站的收益率需要根據當地環境具體測算,以目前1.85元到1.88元單瓦價格來看,電站IRR在5%到6%左右,處于比較低的水平。據介紹,戶用對組件價格接受程度比較高,在IRR比較低的情況下,只能滿足戶用光伏投資需求,工商業和集中式抑制比較明顯。未來硅料價格下探,組件如果降到1.7元的單瓦價格,對集中式和大型工商業的裝機需求刺激比較明顯。
因此,終端裝機需求恢復后,電池片和組件環節實現量價齊增,盈利有望逐步走出底部。長城證券研報認為,隨著主輔材價格回落及終端電站投資商對收益率接受度提升,疊加行業競爭格局優化,一體化組件廠商有望率先受益,盈利率先修復,組件環節有望量利齊增。
值得注意的是,從供需匹配情況看,中下游在2022年有望迎來利潤修復,不過實際程度也或將有限。事實上,上游硅料價格下行,組件成本降低,但是終端電站對組件的價格也很敏感,會根據上游價格變動,制定組件采購價格。
于多介紹,組件企業的利潤一般在10%到30%。毛利低于10%,組件企業降低開工,應對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利潤損失;反之,如果上游成本降的比較快,組件利潤大幅增長,下游電站也會壓低價格,組件企業也不會獲得更高額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