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輝是中國航天科工二院699廠研磨師。作為一名研磨師,葉輝日常的工作是為航天裝備提供精密的元器件,這項工作對研磨件的細節要求,達到了納米級。20年苦練,他研磨出的“航天精度”令人折服。現在的葉輝已經突破最高檔的一等量塊精度,全國能夠達到這樣精度水平的研磨師,總數不超過10個。
1997年,葉輝被分配到699廠研磨組一學就是整整5年。他每天坐在工作間,面對著墻壁轉動兩塊鑄鐵平臺,培養自己對精度的感覺。5年后,葉輝終于出徒,達到了五等量塊研磨精度。就在葉輝夢想著終于可以在研磨行業大干一場時,意外發生了。“右手手掌貫穿,三根手指筋斷,僅剩拇指和食指可以活動,可以開殘疾證。”醫生的話讓葉輝感到絕望。作為師傅40年來唯一的傳人,葉輝沒有被挫折打倒,舉著已經被判定為殘廢的手,開始了新的研磨歷程。他開始強制自己右手全開,按壓平臺,重復那套熟悉了5年的動作。“疼啊,抽筋一般的疼。磨幾分鐘,就一身汗。”葉輝回憶道。
3個月里,每天葉輝都準時來到工作臺前進行康復訓練。手掌從只能勉強半開到能夠全開,再到右手恢復正常伸展,醫生都說這是個奇跡。康復后,葉輝像開竅了一樣,很快達到了四等和三等量塊的研磨精度。經過20年的磨礪,現在的葉輝已經突破最高檔的一等量塊精度,加工精度早已超出了國內機器的測量范圍。
在央視《挑戰不可能》節目中,葉輝和同事通過手工研磨組合在一起的兩塊鑄鐵,經受住了500多公斤力量的拉扯,成功挑戰了“不可能”。經過測算,這相當于把兩個足球場大小的平面疊在一起,而兩個平面之間的間隙不超過0.1微米,約為一根頭發直徑的1/700。在正式錄制前的試驗階段,葉輝的作品甚至“扛住”了一噸的重量。
作為一個小眾職業,研磨師沒有專門的職稱評定制度,在技校的教材上,對研磨的介紹也只有簡單幾頁,葉輝的職稱評定考試都是考別的門類。因此,雖然技術高超,但葉輝評職稱卻總是比別人晚幾年。但葉輝卻說,他從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