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歐盟委員會發布新的能源效率指令,該指令將于20天后生效。指令包括,到2030年將歐盟最終能源消耗減少11.7%,提高能源效率并進一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等。歐盟能源效率措施側重于推動政策領域改革,并在歐盟成員國推動統一政策,在工業、公共部門、建筑、能源供應部門引入統一的能源標簽系統。
簡而言之,歐盟此次官宣新的能源效率指令,旨在進一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而之所以歐盟方面會有此決定,也與當前全球低碳發展的大趨勢有關。伴隨變暖問題日益嚴重,節能降碳也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各國紛紛提出了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歐盟自然也不會例外。且據9月25日消息,歐盟更新后的可再生能源指令(RED)設定了歐盟清潔能源使用的目標,推動該地區在2030年底前將風電和光伏裝機容量提高兩倍。那么歐盟能源轉型之際,中國的光伏、氫能等新能源產業是否迎來機遇?中國企業如何抓住全球新能源轉型的風口? 本文SMM將圍繞歐盟能源危機與本土光伏產業鏈發展以及中國對歐盟出口等方面展開探討,解析行業風口!
可再生能源不足&歐洲對外能源依存較高 俄烏戰爭點燃歐洲能源危機
眾所周知,因歐洲對外能源依存度較高以及可再生能源不足等問題,歐洲在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機,據歷史數據顯示,歐洲天然氣價格最高達到疫情前水平的10倍,歐洲主要市場明年交割的電力期貨交易價曾漲至去年同期的8倍。
而實際上,歐洲能源危機的“苗頭”早在此前便已經埋下伏筆,據SMM了解,近幾年歐洲大力發展新能源項目,并不斷降低了煤電、核電等傳統能源發電的比例。但由于地理位置的關系,歐洲主要發展的是風電和光伏,相對更穩定的水電占比也比較低。這兩者“看天吃飯”的屬性也加大了新能源發電的不穩定性,同時電力儲能的問題也并沒有解決。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在2021年末的冷冬下,電力價格就已經悄然上行,同時天然氣庫存下降到了歷史最低位。
進入2022年,隨著俄烏沖突的爆發,在俄羅斯中斷了北溪二號的投入使用之后,歐洲地區的天然氣危機爆發,同時歐洲電力價格迎來飆漲。而后在7月11日,北溪一號也開始年度維修。在這之后,歐洲電力價格上升至歷史最高價。
歐洲能源危機背景下 中國對歐盟光伏產品出口激增
在全球集體向新能源轉型發力的背景下,進一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對于歐盟來說也是勢在必行。而減少石化能源的消耗量和依賴度,無疑要加大對新能源的使用量。
據公開數據顯示,因俄烏沖突引發歐洲能源危機,歐洲電價大幅上漲,間接促進我國對歐盟光伏出口激增。2022年我國光伏出口增速在80%左右,多個數據創歷史新高。其中歐洲是中國組件出口規模最大的市場,2022年出口占比超過50%。
且據SMM了解,2023年歐洲市場對應的光伏組件需求預計大致在96-112GW之間。歐洲作為中國組件主要進口地區,在一季度瘋狂進口囤積大量組件,造成庫存水位高壓,沖破40GW。然而,由于勞動力短缺和關鍵材料供應延誤等光伏安裝瓶頸導致并網進度延遲,造成歐洲光伏組件供大于需,預計進口光伏組件量將遠遠超過歐洲今年能夠實現的光伏裝機容量。加之近幾個月以來組件價格持續下降,歐洲的低成本組件價格甚至有跌破0.15歐元/W的情況。
整體來看,SMM認為,因歐洲沒有完整的光伏產業鏈,本土的組件產能也無法支撐新增裝機需求,其在當地光伏行業發展過程中便需要大量進口,而中國作為光伏產業制造大國產能產量領先,在這一背景下,歐洲已經成為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尤其是俄烏戰爭爆發之后,歐洲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爆發,對于中國光伏產品出口更加利好。
而雖然歐洲有頒布政策意圖推動本土產業鏈發展,減少中國光伏產品進口依賴,但是中短期來看,受本土制造規模和水平等限制難度較高,預計仍需要較長時間來發展,當前依舊是要依靠中國助力其光伏行業的發展。 同時,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在歐洲重建太陽能產業的過程中,中企的成本和規模優勢巨大。光伏組件自動化生產線制造商金辰股份常務副總裁祁海便在此前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提到,沒有任何國家在產業環境、市場環境、技術研發和資本投入等方面可與中國光伏產業媲美。據此前國際國際能源署數據,我國在光伏產業鏈的各主要生產階段的份額均超過80%,實力毋庸置疑。 不過歐盟方面也在積極推動其光伏產業鏈本土化,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能源與低碳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韋福雷提到,光伏行業的中國企業應當加快海外產業鏈布局,積極開拓歐美之外的新興市場。
目前,國內光伏產業鏈已經有不少企業陸續開展在歐洲的布局,此前便有消息稱,隆基綠能正計劃在六個月內在德國建立中國太陽能企業在歐洲的第一家工廠。此外,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也均在考慮歐洲建廠的相關事宜。而逆變器方面,目前也有包括陽光電源、固德威、錦浪科技等在內的多家企業在歐洲早已實現盈利。
中國氫能供給有巨大潛力 制氫設備上具有低成本優勢
除了光伏行業,氫能也正在蓬勃發展,并且獲得了全球各國的密切關注。據悉,氫能作為一種零碳能源,對于減少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氫能也被視為歐盟國家推進能源結構向低碳轉型的關鍵,在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極具潛力。而歐盟方面自2020年提出氫能戰略,并且宣布建立清潔氫能聯盟以來,也已經有近15個歐盟國家將氫能納入其經濟復蘇計劃之中。
而中國作為擁有全球最低制氫設備成本的存在,其充足的風能和光能也為綠氫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截止20222年底,我國已經建成310座加氫站,居于世界第一,且我國年制氫產量在3300萬噸左右,是全球最大的制氫國,在氫能供給上有巨大潛力。
經濟學者克拉維特爾曾經表示,中國企業要更大規模參與歐洲氫能經濟,還需要在生產、運輸、儲存以及燃料電池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不過早在2020年,德國經濟部部長阿爾特邁爾便已經提到,其與與中國的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已于2007年開始,在這一合作中,氫技術方面的合作也將發揮作用,并將在未來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