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活鄉鎮小企業,帶領企業發展壯大,走到國際舞臺,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實現這些跨越式發展,圣泉集團董事長唐一林用了36年。
在這期間,唐一林的幾個關鍵選擇,成為圣泉集團成長的源動力,動力背后則是企業家可貴的膽識和魅力。
一是思路決定出路。
在帶領圣泉集團研發糠醛時,唐一林敏銳覺察到,行業將很快迎來產能過剩局面。他果斷順應趨勢發展和時代要求,帶領圣泉集團轉向下游的呋喃樹脂研發。圣泉集團不僅避免了糠醛產能過剩下的價格廝殺,還收獲了呋喃樹脂等鑄造造型材料市場大爆發的紅利,更埋下了發展生物質產業的伏筆。
二是因地制宜創新商業模式。
1987年,圣泉集團成功量產出呋喃樹脂,但銷量不佳。原因是,該產品在加入固化劑時需要用到一個自動加入儀,當時日本產的加入儀售價20萬元一臺。為此,唐一林帶領圣泉集團研發了加入儀,售價僅5萬元一臺,而且對承諾5年內使用圣泉呋喃樹脂的客戶免費贈送。這一商業模式的創新,讓圣泉集團一舉打開市場,2000多個客戶魚貫而入。
三是從引入技術到追求自主創新。
唐一林說,圣泉集團也栽過跟頭,但正是這個跟頭,促使圣泉集團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從引入技術轉向自主研發,奠定了后來快速成長的底蘊。
1997年,圣泉決定引進技術開辟另一條玉米芯深加工路線:玉米芯—糠醛—四氫呋喃—聚四氫呋喃。因種種原因,該項目最終被迫下馬,直接導致了3700萬元的巨額損失。不過,該項目卻提升了圣泉的影響力,讓圣泉儲備了一批人才,為公司后續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今天,圣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匯聚研發人員400余人,下設專業研究所十余個,年研發投入超過4億元,累計申報國際、國家專利1200余項,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四是堅持終身學習。
唐一林生于1954年,今年正好70歲。在接近2個小時的采訪中,他始終精力充沛,思路清晰,對圣泉集團琳瑯滿目的產品最新進展和市場動向了如指掌。
“一個企業家要跟上社會發展,第一大要務就是學習,不斷學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唐一林說,他經營企業以來,從來沒有中斷過對新知識的獲取,他現在還參加卓越企業家俱樂部學習班,學習內容涵蓋企業管理、哲學、心理學、美學等。